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黄

阳黄

病证名。为黄疸两大类型之一。见《伤寒微旨论》。《景岳全书·杂证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主要症状为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法以清化湿热为主。热重于湿者,常用茵陈蒿汤、梔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五苓散等。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茛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症状都有一定疗效。参见黄疸、湿热发黄条。

猜你喜欢

  • 气虚短气

    病证名。内伤短气之一。多由本元素弱,劳伤中气或大病后元气耗伤所致。《症因脉治》卷二:“气虚短气之症,气怯神离,言语轻微,气不接续。”脉象微弱或见浮大者,为阳微或真阳外越;脉细数、芤涩,为阴血不足。治宜

  • 串枝莲

    见《云南中草药》。为紫金龙之别名,详该条。

  • 暴盲

    病证名。多因肝气上逆,气滞血瘀,元气亏损所致。《证治准绳·杂病》:“平日素无他病,外不伤轮廓,内不损瞳神,倏然盲而不见也。”指眼外观正常而视力骤降者。本症可见于今之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眼

  • 盘肠痛

    见《幼科发挥》。即盘肠气痛。见该条。

  • 膝腘

    膝关节后方的陷窝。《灵枢·骨度》:“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

  • 养肝

    即柔肝。详该条。

  • 正对口疔

    病名。见《治疔大全》。疔疮生于颈后正中(天柱骨间)对口处者。初起痒而不痛,有一小吻,顶上一小点如麻子大,或红或黄,治宜急刺百劳、委中二穴。详见疔疮条。

  • 黄昏

    指戌时。详十二时条。《素问·金匮真言论》:“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 左牡蛎

    见《补缺肘后方》。为牡蛎之处方名,详该条。

  • 鱼瘕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有人胃气虚弱者,食生鱼,因为冷气所搏,不能消之,结成鱼瘕,揣之有形状如鱼是也,亦有饮陂湖之水,误有小鱼入人腹,不幸便即生长。亦有形状如鱼也。”参见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