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草药手册》。为水团花之别名,详该条。
《伤寒温疫条辨》卷四方。石膏八钱,僵蚕(酒炒)、豆豉各三钱,蝉蜕十个,薄荷、黄芩、黄连、黄柏(盐水炒)、栀子、知母各二钱。水煎去渣,入米酒,蜜冷服。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五心烦热,两目如火,鼻干面赤,舌
病证名。据古籍记载,妇人每临经时,腰腹胀痛,阴内淫淫虫出如鼠粘子状,绿色者数十枚,后经水随至。可用酒制黄连为君,白术、香附为臣,研末粥丸,立服吞之。
【介绍】:参见吴正伦条。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秋石、茯苓、山药、阳起石、鹿角霜各等分。为末,酒糊为丸。治房室过度,精髓耗败,伤于肾元,以致阳萎者。
附于鼻粘膜的毫毛,亦称鼻须。具有防止灰尘入侵,保持鼻腔清洁及鼻道通畅的作用。
见《中药志》。为蜣螂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为卡密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多由肝胃毒火上冲所致。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治宜解毒消肿。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古病名。①指风在腠理而致汗泄的病症。《素问·风论》:“外在腠理,则为泄风。”《类经·风证》:“泄风者,表不固也。”《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泄风》:“腠理为渗泄之门,风若中之,外不得入,内不得出,风搏汗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