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癔

风癔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即风懿,详该条。

猜你喜欢

  • 增减定志丸

    《传信适用方》卷二引陆子寿方。鹿茸(酥炙)半两,炒远志、炒菖蒲、炒茯神、炒酸枣仁、炒干地黄、炒当归、人参、炒白术各一两,麝香一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人参汤送下。功能养心肾

  • 承灵

    经穴名。代号GB1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头顶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4.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4寸取穴。另说在入发际三寸五分(《备急千金翼》);入发际五寸(《针灸大成》)

  • 荠苧

    出《新修本草》。又名臭苏、青白苏。为唇形科植物荠苧Mosla grosseserrata Maxim.的全草或根。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及东北等地。辛,温。宣肺平喘。治哮喘。煎服:9~15克。荠苧

  • 白氏眼药

    即白敬宇眼药,见该条。

  • 水香附

    见《广西民间常用草药》。为一箭球之别名,详该条。

  • 蟮漏

    病名。生于小腿肚的一种疮疡。出《医说》卷六。由湿热内搏,外感风邪,滞于肌肤,留于血脉而成。常发于小腿肚。初起形如湿疮,痛痒相兼。破流黄水,疮口深如钉钻,缠绵难愈;若疮口受寒,则疮口肌肤发冷。治宜清热理

  • 从荣置气

    刺法术语。《难经·七十六难》:“当泻之时,从荣置气。”指针刺补法操作时,应在深部候气,并向浅部引提。后世刺法以先深后浅为泻,理本于此。

  • 大力薯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山莲藕之别名,详该条。

  • 宋徽宗圣济经

    见圣济经条。

  • 凉注

    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凉注,心下乍热乍寒,一年之后,四支重,喜卧,噫酢,体常浮肿,往来不时,皮肉黑,羸瘦,生澼,目黄,爪甲及口唇青。”参见九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