髆
肩胛。《灵枢·经脉》:“其支者,从髎内左右,别下贯胛。”
肩胛。《灵枢·经脉》:“其支者,从髎内左右,别下贯胛。”
证名。出《素问·标本病传论》。指腰椎及其近处疼痛。多因扭挫损伤、瘀血停滞、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及过劳伤肾所致。详闪挫腰痛、瘀血腰痛、风湿腰痛、肾虚腰痛等条。
各种温热病致病邪气的通称。包括温病中的春温、风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疫、温毒和温疟等的病因。《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三。为盲人之俗称。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九卷。多为脾热上蒸或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运化无力所致。脾热上蒸的涎多粘稠而臭;脾胃虚寒的涎多清稀,并有纳少便溏等。前者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后者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减。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丝瓜络,详该条。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亦名枣花内障。谓该障“在瞳人之中,参差如锯齿,名曰枣花”(清·佚名《眼科捷径》),因其形态得名。属圆翳内障范围。详该条。
病证名。即惊风后引起的水肿。《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六:“惊水者,前后重叠受惊,致令心火燥盛,饮水过多,停积于脾,其候四肢肿,身上热,若其脉大者生,小者死。”治宜健脾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饮。
见《本草正义》。即浙贝母,详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蒙医方书。阿拉善旗高世格编。载临床常用方剂170个。方药用藏、蒙、汉、满四种文字对照编写。阿拉善北寺存有木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