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努法

努法

刺法。指入针得气后,用大指次指捏住针头,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以使气行的办法。《针灸问对》:“下针至地,复出人部,补泻务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捻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拔弩机之状,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具有行气的作用。

猜你喜欢

  • 桔梗白散

    即白散,见该条。

  • 黑瓣黑底舌

    黑苔结瓣,拨开瓣苔,舌底也呈黑色。此为脏腑热极恶候。每兼有高热、烦渴、张口吹气,或腹绞痛,或口噤不言,或卒倒不省人事,或周身发臭难闻等危重症状。急用大剂清热泻火解毒药(见《伤寒舌鉴》)。

  • 皮肤针

    针具名。一种多针浅刺的专门针具,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可用6~7号缝衣针5~7枚,横插入一根钻有孔眼的竹箸末端并加线固定,亦称箸针。市售小锤式皮肤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梅花针、七星针、丛针等

  • 中洒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 侧水

    指妇女妊娠期间阴道所流出白而稠的液体。清·崔秉铣《妇科宗主》:“妇人有孕,或因气怒,或取重物,偶来白色水,稠者,非胞破之水,名曰侧水。”

  • 肝火五更泄泻

    五更泄的一种。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逆化火所致。《症因脉治·肝火五更泄泻》:“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汛,急欲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脉多弦数或洪大。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

  • 针砭

    古代以砭石为针,刺穴治病的方法。后世泛称针刺治疗和砭石出血为针砭。《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 气郁眩晕

    病证名。又称气晕。《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症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脉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

  • 假蒌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假蒟之别名,详该条。

  • 蕨鸡根

    见《分类草药性》。为蕨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