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疮

口疮

病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粘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说明口疮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薰灼于口,则口舌生疮。治宜泻火清心。用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贝母瓜蒌散等加减。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妇人产后血气虚虚热上冲亦可发口疮。《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口生疮者,心脏虚热,心开窍于口,而主血脉。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治宜滋阴清热。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猜你喜欢

  • 葵菜子

    见《妇人良方》。为冬葵子之别名,详该条。

  • 岁位

    运气术语。同岁会。出《素问·六微旨大论》。详岁会条。

  • 阿是穴

    凡以压痛点或其它病理反应点作穴治病,这个穴位则称阿是穴。《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 担截

    刺法术语。《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担,指取用两穴(或双穴);截指取用一穴(或单穴)。或指提按手法,《针灸问对》:“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案谓之截。担则气来,截则气去。”

  • 冻产

    病名。指因天寒,影响产妇,儿不能速生。杨子建《十产论》:“冻产者,言天气寒冷,产妇血气迟滞,儿不能速生,故衣裳宜厚,产室宜暖,背心宜温和,庶儿易生。”

  • 伏针伏灸

    针灸术语。指在盛夏的三伏天进行针灸治疗。民间习以此时治疗哮喘、老年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

  • 萸芍熟地汤

    《辨证录》卷十方。熟地黄二两,山茱萸、白芍药各一两。水煎服。治肝肾阴虚,不能养心,至夜口干舌燥,心烦失眠。

  • 钮扣风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由汗出受风,与湿相搏、风湿凝滞肌肤而成。初起形如粟米,搔痒无度,破流脂水;甚则疮面湿烂,浸淫成片,延及项背。治宜疏风、清热、利湿。内服消风散,外搽冰硫散。相当于脂溢性湿疹。

  • 芝麻响铃铃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农吉利之别名,详该条。

  • 停饮眩晕

    病证名。指眩晕由心下或膈间停饮所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证治汇补·眩晕》:“停饮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