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管仲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普济方》卷六十八“如圣胜金铤”条。即飞疡。详该条。
又称针柄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麝香之处方名,详该条。
指少阳病热郁胆腑的证候。如口苦,咽干,目眩,胸闷呕吐。少阳腑病与少阳经病常同见,故均属小柴胡汤主治范围。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即跌打损伤,详该条。
即百日咳。详该条。
《普济方》卷九方。人参三钱,丁香二钱,白术、全蝎、天麻、木香、茯神、防风各一钱,羌活、僵蚕各五分。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至七丸,糯米饮送下。治婴儿解颅。
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原始要终论》。又称精寒。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洪金鼎《一盘珠》卷八。指小儿脐部四周肿硬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