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少阳并病

太阳少阳并病

病名。指太阳病证未解,而少阳病证已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景岳全书·伤寒典》:“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后见耳聋胁痛,呕而口苦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少阳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之证。……苟不知此,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入胃,则发谵语。”《伤寒溯源集·并病证治第十六》:“头项强痛,太阳证也,眩冒,少阳肝胆病也。……邪在太阳则当汗,邪在少阳则禁汗,太阳与少阳并病,亦不可汗。既不可汗,则两经郁经之邪无可解之法,故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俞肝俞。”亦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慎不可峻汗或攻下。参并病条。

猜你喜欢

  • 耳镟疮

    病名。镟。即旋。耳镟疮,系指耳后缝间生疮。亦有谓之为月蚀疮。《外科大成》卷三:“耳镟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湿热炎上所致。治宜解毒清热

  • 箸针

    见《外科正宗》。即皮肤针。见该条。

  • 目疣

    病名。《审视瑶函》:“此症或眼皮上下,生出一小核是也,乃脾胃痰气所致。”即睥生痰核,详该条。

  • 医医医

    医论著作。3卷。清·孟今氏撰于1902年。本书旨在阐述医治医界弊病的医法,故题名为《医医医》。作者分别指出历代统治者不重视医药,有些患者骄奢淫逸,重财轻命,有的医生不学无术,误人性命的时弊,颇多精辟的

  • 桐君

    【介绍】:上古时代药学家。相传为黄帝之臣,从事采药,著有《采药录》等,对药物性味及作用有所叙述,原书已不传。

  • 络血

    络脉中的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

  • 阙俞

    【介绍】:见厥阴俞条。

  • 癃疝

    病名。《医宗金鉴》卷四十二:“少腹痛引睾丸,小便不通者,为癃疝也。”治宜行气利水,方用茴楝五苓散。相当于膀胱括约肌痉挛及其所引起的神经性尿闭。

  • 心善

    痈疽五善之一。精神清爽,声和舌润,疮痬虽疼痛但口不渴,动息自宁者为心善。《外科正宗》:“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疮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

  • 下阴

    即男女外生殖器。见前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