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舌苔白而干,满布黑芒刺的舌象。应辨寒热真假。《辨舌指南》:“白苔黑刺满舌者,如刮之黑刺即净,光润不干,渴不多饮,在杂病为真寒假热。若刺刮之不净,干燥粗涩,乃表经皆热极,传入阳明里证。”当结合因证予以
骨名。桡骨的俗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臂骨者,……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辅骨,俗名缠骨。”
书名。1卷。清·沈璠撰。作者主张治病应“随病而施,中病而止”,不可谬于定方。案中温、凉、攻、补诸法皆备,尤擅长于豁痰清火法。卷末附录部分列医论数则,包括护养法、批《景岳全书》等内容。本书收入《珍本医书
证名。即阳证似阴。指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因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
①出《新修本草》。为杜衡之别名。②见《广西中药志》。为蜘蛛香之别名。各详该条。
通导大便的方法。与导便同义。是把液体药物灌入肠中,或把润滑性的锭剂塞入肛门内,以通下大便。如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等。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方书。4卷。清·郎廷模辑于1694年。此书系增补明·王化贞所编《普门医品》而成。按功用、部位、病证分为延寿、种子、调经、育婴、痘症、头面、咽喉、心腹、手足、中风、伤寒等22门,分类汇集验方。自序称所辑
【介绍】:清代医家。字石友。平舆(在河南省东南,邻接安徽省)人。编有《医学集要》6卷(于1682年刻行),论述脉、药性等。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包括积热泄泻、积寒泄泻、痰积泄泻、食积泄泻、脾虚泄泻。又如气泻、积瘀泄、酒泄、肾泄、肝泄等,亦属内伤泄泻。参见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