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山楂之别名,详该条。
见《卫生简报》(3):11,1971。为飞扬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幼科铁镜》。详不寐多困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大金牛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即来复丹,见该条。
病名。因劳损伤心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心劳实热,口舌生疮,大便闭涩不通,心满闷,小肠热。”可用泄热汤等
病证名。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者。《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治宜补益脾气。用补中益气汤。
出《南方草木状》。为苏木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亦作眼闇,即目昏。详该条。
手少阳经脉气所行之处。即颞浅动脉。位于耳前陷者中,以手按之,其动应指。耳前动脉处有和髎、耳门等穴。《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