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生于气轮,状如脂而淡黄浮嫩,乃金受土之湿热也。不肿不疼,目亦不昏,故人不求治,无他患,至老只如此。”类今之睑裂斑。
病证名。惊风之一。清·许宣治《许氏幼科七种》谓小惊风发搐“发热目窜,忽然抽掣啼叫者,俗名响惊。”治宜清痰热,平肝风。用《怡堂散记》方:连翘、赤芍药、炒山栀、天麻、钩藤勾、桔红、半夏、代赭石、茯苓、甘草
见《湖南药物志》。为豆科植物老鼠眼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的根。活血止痛,杀虫解毒。①治痛经,小儿疳积。煎服10~15克。②治肿毒,瘰疬,蛇咬伤。捣烂外敷。
外治法之一。见《理瀹骈文》。按成方配伍,将有关药物研成极细粉备用。用时使药粉直接接触疮面者,谓之掺药。根据疮疡性质、发病阶段和药物作用的不同,分为消散、拔毒、去腐、生肌、止血、平胬等数种。临证针对病情
见《南方草木状》。为睡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项软。《活幼心书》卷上:“忽然天柱倒何如,此病皆因肝肾虚,外有风邪容易袭,故传项软不相随。”即天柱骨倒,参该条。
血脉虚细。《灵枢·本藏》:“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认为阴寒之证,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生热象,有如冬寒转化为春温、夏暑。在病理变化中如寒证发展到寒极阶段,格阳于外,虚火浮动,出现阴盛格阳的假热现象。
指恐惧过度所致的疾病。《医醇賸义·恐伤》:“恐则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补骨脂汤主之。”参见恐条。
指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于穴位内至预定时间再予出针。《素问·针解篇》:“刺其实须其虚者,留针。”意即治疗实邪疾患,可用留针的方法。留针期间可施行各种手法操作,并可加用温针、电针等。留针时间长短应视具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