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手太阳经别

猜你喜欢

  • 脊阳关

    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即腰阳关。见该条。

  • 血虚喉痛

    病证名。《喉科心法》:“红面不肿,或时痛时止,左手脉数无力,午后潮热,或痛在午后,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指喉肿痛而伴有血虚症状者。

  • 吴得夫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吴得夫集验方》7卷,已佚。

  • 枢儒

    六经皮部之一,属少阴的皮部。《素问·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说明手足少阴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少阴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少阴络。“儒”是柔

  • 酒积五更泄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饮酒过多,损伤脾胃,酿成湿热所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泄下黄沫,小便赤色或如米泔,脉洪数或弦数。治宜清化湿热,用平胃四苓散加葛根、黄柏,或家秘川连枳壳汤。参

  • 佐脾丸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四方。山楂肉三两,莱菔子、连翘、陈皮各五钱,赤茯苓、半夏各二钱。为末,粥糊为丸。治食不消化成积痞闷。

  • 疡医正

    后周时期医官职称。

  • 干呕

    证名。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指呕而有声无物吐出者。《诸病源候论·呕哕病诸候》:“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有胃虚气逆者,宜橘皮竹茹汤、吴茱萸汤。有胃中寒者,宜半夏干姜

  • 清咽导痰汤

    《疫喉浅论》卷下方。薄荷、杏仁、桔梗、栝蒌、浙贝母、橘红(盐水炒)、牛蒡子、赤茯苓、苏子、枳实、鲜竹茹、陈白萝卜英。水煎服。治疫喉红肿白腐,身热有汗,痧见不透,咳嗽痰壅,神呆气粗,苔黄粘厚,脉滑并数,

  • 伤风自利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外感风邪后出现泄利。多因脾胃嫩弱,感受风邪,肺气上逆,脾失运化所致。其症以怕冷鼻塞,咳嗽气促而泄泻为特征。治宜疏散外风,调理脾气。用人参败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