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振寒

振寒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发冷时全身颤动。有谓系战慄之轻者。《证治准绳·杂病》:“振寒,谓寒而颤振也。”《灵枢·口问》:“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张氏医通·寒热门》:“经言,虚邪中人也,洒洒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见于色,不知其身。又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也。又曰,阳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振寒栗,当补阳者也。如六脉弦细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亦伤精气,当温补者也。泻阳,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补阳,黄芪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慄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参见战慄条。

猜你喜欢

  • 吕读

    【介绍】:见吕应钟条。

  • 保寿粹和馆

    宋代保健机构。据载系专供宫廷人员疾病的疗养而设置的。

  • 付阳

    【介绍】:见跗阳条。

  • 赵云居

    【介绍】:见赵良条。

  • 崩中五色俱下

    病证名。指崩下之血杂有五色。《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脏皆禀血气,五脏之色,随脏不同,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

  • 活人总括

    见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条。

  • 风水肿

    水肿之一。亦称风水。多由脾肾气虚,汗出当风所致。《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夫风水肿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当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

  • 黄帝明堂偃侧人图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曹氏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12卷。曹氏即曹翕,三国末、晋初时人。

  • 髓疸

    病名。九疸之一。《外台秘要》卷四:“髓疸,目眶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参见黄疸有关条。

  • 郁火恶寒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郁火恶寒,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外症口苦、溺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