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详该条。
痰证之一。因火邪灼津,燥痰日久,气虚津枯,痰液粘结所致。以结于喉部为多见。《明医杂著·痰饮》:“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治宜散结化痰可用加味甘桔汤合清化丸。一名梅核气。参老痰条。亦有结于
即枕骨。详后山骨条。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从六品上。
病症名。指风热损肺所致的吐血。《金匮翼·诸血统论》:“风热吐血:风,阳邪也;热,火气也。并入络中,则血溢络外。其证乍寒乍热,咳嗽口干,烦躁者是也。宜以辛凉入血之药治之。”方如《圣惠》荆芥地黄汤、《圣济
【介绍】:见罗知悌条。
见《本平圣惠方》卷四十六。即久咳。详该条。
类中风之一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食中。详见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以互相增强作用。如知母配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