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

《中国药典》:桂枝茯苓丸

药方名称桂枝茯苓丸

处方桂枝100g茯苓100g牡丹皮100g赤芍100g桃仁100g

性状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甜。

炮制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1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症。用于妇人宿有症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丸重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金匮要略》卷下:桂枝茯苓丸

药方名称桂枝茯苓丸

别名夺命丸(《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牡丹丸(《普济方》卷三五七)、夺命丹(《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桂心茯苓丸(《张氏医通》卷十五)。

处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药五味,研末,炼蜜为丸,如兔屎大。

药理作用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成药研究》1986(5):24~26,实验表明,静脉注射或口服本方,能明显降低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红细胞电泳速度。实验发现,该药显效于静注、口服两种给药途径,前者作用快,后者作用持久。且口服降低血浆比粘度的作用特强。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缓消症块。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月经困难;经停腹胀痛;难产;胎死腹中;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

用法用量每于空腹时服1丸,不知,加至3丸。

备注方中桂枝温阳通脉,芍药养血和营,桃仁破血消症,丹皮活血散瘀,茯苓益气养心。以蜜为丸,取其渐消缓散之义。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言庚孚方:桂枝茯苓丸

药方名称桂枝茯苓丸

处方桂枝15克,茯苓15克,桃仁(去皮尖)15克,丹皮15克,芍药15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瘕散结。主瘀滞胞宫,结而为患。

用法用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日早晚饭前服用10克。

摘录言庚孚方

《金匮》卷下:桂枝茯苓丸

药方名称桂枝茯苓丸

别名夺命丸、牡丹丸、夺命丹、仙传保命丹、安禳丸

处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兔屎大。

功能主治下其症。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3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妇人小产,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胎动气。

用法用量夺命丸(《妇人良方》卷十二)、牡丹丸、夺命丹(《普济方》卷三五七)、仙传保命丹、安禳丸(《胎产心法》卷中)。本方方名,《张氏医通》引作“桂心茯苓丸”。

各家论述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桃仁、丹皮、芍药能去恶血;茯苓亦利腰脐间血,即是破血。然有散有缓、有收有渗、结者散以桂枝之辛;肝藏血,血蓄者肝急,缓以桃仁、丹皮之甘;阴气之发动者,收以芍药之酸;恶血既破,佐以茯苓等之淡渗,利而行之。②《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为化瘀消症之缓剂。方中以桃仁、丹皮活血化瘀;则等量之白芍,以养血和血,庶可去瘀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加入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佐以茯苓之淡渗利湿,寓有湿祛血止之用。综合全方,乃为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剂。制作蜜丸,用法从小量开始,不知渐加,亦有下症而不伤胎之意,更示人对妊娠病证应持慎重之法。如此运用,使症消血止,胎元得安,故本方为妊娠宿症瘀血伤胎之良方益法。

临床应用①症瘕(宫外孕)《山东医刊》(1966;3:15):宓某某,女,25岁。结婚8年未生育,四年前流产一次。这次月经两个月未来,前两天小腹突然疼痛剧烈,下坠,阴道点滴下血,血色紫黑。面黄瘦,语音低微,精神不振,急性病容,少腹疼痛拒按,舌苔白,脉沉滑。西医妇科检查:宫体增大如鸡卵,后穹窿饱满、触痛,似囊样感,宫体后与右侧附件有拳头大包块,压痛明显。西医诊断:子宫外孕。中医诊断:症积瘀血。患者拒绝手术,故以中药与桂枝茯苓丸,服3次后,第2天腹疼减轻,阴道下血成淡红色血水,其量增多,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又继续服至3天时,流出1块扁园形血块,淡红色,似烂肉状,并继续下黑紫色血,其量减少,腹痛消失,(但仍有压痛),脉搏沉缓;又续服3天,下血停止,腹部压痛消失。后穹窿稍有饱满,无压疼,中位子宫,附件双(一)。又继续服药2天后,所下血色变为鲜红,量多;改服加减胶艾汤2剂,下血停止,一切症状消除。继续观察1月,患者身体健康,月经来潮1次,持续4天。②产后恶露不净《蒲辅周医案》:陈某某,女,成年,已婚。1963年5月7日初诊:自本年3月底足月初产后,至今四旬,恶露未净,量不多,色淡红,有时有紫色小血块,并从产后起腰酸痛,周身按之痛,下半身尤甚,有时左少腹痛,左腰至大腿上3分之1处有静脉曲张,食欲欠佳,大便溏,小便黄,睡眠尚可,面色不泽,脉上盛下不足,右关弦迟,左关弦大,寸尺俱沉涩,舌质淡红无苔,由产后调理失宜,以致营卫不和,气血紊乱,恶露不化。治宜调营卫,和血消瘀。处方:桂枝1钱5分,白芍2钱,茯苓3钱,炒丹皮1钱,桃仁1钱(去皮),炮姜8分,大枣4枚,服5剂。16日复诊:服药后恶露已尽,少腹及腰腿痛均消失,食欲好转,二便正常,脉沉弦微数,舌淡无苦。瘀滞已消,宜气血双补,十全大补丸40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服后已恢复正常。③盆腔炎《新中医》(1975;6:40):以桂枝茯苓汤治疗盆腔炎50例,其中慢性盆腔炎35例,治愈27例,疗效达77.1%,疼痛症状消失平均为16.4天,附件压痛减轻平均为18天,附件压痛消失平均18.9天。亚急性盆腔炎10例,治愈8例,疼痛症状消失平均为6.8天,附件压痛减轻平均为11.1天。急性盆腔炎5例,治愈4例,急性期合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其余例数均为无效。

摘录《金匮》卷下

猜你喜欢

  • 十味导痰汤

    药方名称十味导痰汤处方半夏(姜制)7.5克茯苓4.5克陈皮(略去白)3克甘草(炙)3克生姜3片乌梅肉半个 南星枳实羌活天麻蝎尾功能主治治痰湿上盛,头目不清。用法用量水煎去渣,临服入雄黄末少许冲服。备注

  • 降真香散

    药方名称降真香散处方降真香、木香、麒麟竭、白芷、白蔹、黄连(去须)、黄柏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封闭疮口。主恶疮。用法用量敷疮口,不拘时候。摘录《圣惠》卷六十一

  • 蓝叶汤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蓝叶汤药方名称蓝叶汤处方吴蓝叶半两,犀角(镑)半两,升麻半两,黄耆(锉)半两,山栀子仁半两,连翘半两,甘草(炙)半两,黄芩(去黑心)1分,大青1分,玄参1分,大黄(锉,炒)3分。

  • 滋阴抑火汤

    药方名称滋阴抑火汤处方当归9克知母麦门冬天门冬地骨皮丹皮各6克 枣仁柴胡天花粉人参各3克功能主治治血虚火盛,朝凉晚热,精神减少,睡卧不安者。用法用量上药加灯心30茎,水煎,空腹时服。摘录《丹台玉案》卷

  • 开关润喉蓬莱雪

    药方名称开关润喉蓬莱雪处方片脑1字,麝香1字,硼砂3钱,明乳香3钱,没药3钱,全蝎(去毒)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百药煎半两,朴消半两,薄荷叶半两,粉草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开关润喉。主干喉风。

  • 粉米汤

    药方名称粉米汤处方花粉3钱,苡米1两,藿香1钱,薄荷1钱,黄连5分(酒炒),黄芩1钱(酒炒),木香5分,木通1钱(酒炒),当归1钱5分,赤芍1钱(酒炒),荷叶1角,绿豆1撮。功能主治暑湿烦渴,腹痛,下

  • 加减统旨木香顺气散

    药方名称加减统旨木香顺气散处方木香、香附、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砂仁、枳壳。功能主治气滞腹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证治新义》

  • 鼓神汤

    药方名称鼓神汤处方熟地5钱,麦冬5钱,白芍3钱,地骨皮3钱,沙参3钱,甘草3分,贝母3分,人参5分,神曲5分,白术3钱,丹皮1钱。功能主治疰夏。用法用量水煎服,日服1剂。服1剂,精神自旺,不困倦矣。摘

  • 甘露茶

    药方名称甘露茶处方柴胡1两,厚朴1两,防风1两,山楂1两,枳壳1两,苍术1两,神曲1两,谷芽1两,陈皮1两,川乌1两。功能主治头痛发烧,胸痞闷,气结不舒,脾胃不和,饮食停滞,霍乱吐泻,以及四时不正之气

  • 加味白头翁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味白头翁汤药方名称加味白头翁汤处方白头翁9克 生川柏1.5克 青子芩6克 鲜贯众15克 小川连2.4克 北秦皮2.4克(醋炒)生白芍9克 鲜茉莉花10朵(冲)功能主治凉血清肝,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