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学说在治疗上运用的方法之一。①“阳胜则阴病”,阳热盛的病证,耗损了阴津,治宜甘寒生津,保存津液;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
病证名。出《陈氏秘传》。指患肢伸长。髋关节前脱位证候之一。详胯骨出条。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风赤疮痍。详该条。
出《针灸甲乙经》注。即大泻刺,见该条。
出《肘后备急方》。①指产妇在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一般于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果超过这段时间,仍然持续淋沥不断,排出或多或少均属病态。参见恶露不下、恶露不绝条。②指养胎之血。见戴武
书名。1卷。清·刘吉人撰。刘氏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四”(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状如钱形,大小如钱孔,疮头白里黑靥,汁出中硬。治见疔疮条。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四。即白疕。详该条。
《奇效良方》卷十三方。木香、黄连、木通、黄柏、枳壳(麸炒)、陈皮各四钱半,大黄三钱。为粗末,分作二帖,水煎,食前服。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见《广东中草药》。为穿破石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