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瘟黄

瘟黄

病名。指触感疫疠之气所致的黄疸。《明医杂著》卷二:“若时气发热,变为黄病,所谓瘟黄也。”《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症见高热神昏,身目呈浑黄色,小便赤如浓茶,腹胀胁痛,甚至吐衄,便血或发斑,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洪数。治宜清热化湿、凉营解毒、芳香开窍等法,如茵陈蒿汤清瘟败毒饮甘露消毒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神犀丹等。危重者,急宜中西医结合抢救。本病亦称急黄。见《杂病广要·黄瘅》。参见急黄条。

猜你喜欢

  • 错经吐衄血崩

    病证名。见何梦瑶《妇科精要》。指血为热迫,导致经血上壅为吐衄,下为血崩之症。如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以补为主;若去血少而热尚未减者,仍当清之。甚者三黄四物汤,轻者宜犀角地黄汤加减。

  • 偃月翳内障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亦名偃月内障证、偃月翳。为如银内障的早期证候。《证治准绳·杂病》:“视瞳神内上半边有隐隐白气一湾,如新月垂覆向下也,乃内障欲成之候,成则为如银翳。”参见如银内障条。

  • 政和圣济总录

    见圣济总录条。

  • 细叶龙鳞草

    见《广东中草药》。为鸡骨草之别名,详该条。

  • 噫嘻

    经穴名。代号BL45。出《素问·骨空论》。别名五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针灸甲乙经》);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

  • 冲风泪出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风泪初起冬月甚,久则冬夏泪濛濛,肝虚冷泪不疼赤,实则热泪肿红疼。”治法:虚证宜养血补肝,祛风止泪,用止泪补肝散加减;实证宜疏风清热散邪,用川

  • 疫疔

    病名。又名鱼脐丁、鱼脐疮、脉骨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疮头黑深,破之黄水出,四畔浮浆起,狭长似鱼脐,故谓之鱼脐丁疮。”《疡医准绳》卷二:“若因开割瘴疫牛马猪羊之毒,或食其肉,致发疔毒,或在手足,

  • 矮桐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臭牡丹之别名,详该条。

  • 草果仁

    见《传信适用方》。为草果之处方名,详该条。

  • 灵脂

    见《山西中草药》。为五灵脂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