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白背叶

白背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背叶

药材名称白背叶

拼音Bái Bèi Yè

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

来源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多鲜用,或夏、秋采集,晒干研粉。

性味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消炎止血。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

药材名称白背叶

拼音Bái Bèi Yè

别名白帽顶、白膜叶(《岭南草药志》)。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大戟科植物白楸。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白楸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朴树、白泡树、白面简、白鹤树、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树、野芙蓉、白林树、橡皮柴、谷皮柴、白桃叶、白面风。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状茸毛。叶互生,圆卵形,长7~17厘米,宽5~14厘米,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先端渐尖,全缘或不规则3裂,有稀疏钝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茸毛,有细密棕色腺体;叶柄长1.5~8厘米,密被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8~25厘米,被黄褐色茸毛;雄花簇生,萼片3~4,卵形,外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分离;雌花单生,花萼钟状,具不等的5裂,外被星状茸毛,无花瓣,子房3室,密生星状茸毛,花柱3。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状软刺。籽粒小,圆形,色黑而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谷、村边、路旁或灌木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痛,解毒,止血。治淋浊,胃痛,口疮,痔疮,溃疡,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水,祛风湿,止痛。治淋浊,痔疮,跌打,蛇伤。止痒,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胃痛呕水:白背叶草头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净晒干。每用二两,雄鸡一只去肠杂头肺,水适量炖服,每星期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鹅口疮:白背叶适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处,一日三次,连抹两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外伤出血,溃疡:白背叶晒干,擦成棉绒样收贮,出血时取适量贴上,外加绷带固定。(《岭南草药志》)

④治皮肤湿痒:白背叶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⑤治产后风:白背叶、艾叶,酒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溃疡:白背叶鲜叶捣烂,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药手册》)

⑦治跌打扭伤:鲜白背叶适量,捣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中耳炎:取干白背叶1两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盖的瓷盅内,隔水炖2小时以上,去渣,过滤,滤液内加适量防腐剂。用时先将患耳脓水洗净,药棉拭干,再滴入药液,每次3~4滴,每日3次。疗程3~15天。77例经1~12个月随访,痊愈32例,显效24例,好转21例。

备注本植物的根(白背叶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背叶

药材名称白背叶

拼音Bái Bèi Yè

英文名Leaf of Whitebackleaf Mallotus

别名白鹤叶、白面戟、白面风、白桃叶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Ricinus apelta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白背叶 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花期4-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圆卵形,长7-12cm,宽5-14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不规则3浅裂,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毛,有细密棕色腺点。气微,味苦、涩。

性味味苦;性平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湿;止血。主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 ;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5-9g。

各家论述1.《贵州草药》:止血,生肌,排石。

2.《贵州药植目录》:顺气宽中,消食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蕨菜

    药材名称蕨菜拼音Jué Cài别名龙爪菜、锯菜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蕨菜的根茎。秋、冬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根茎斜生,被有浅棕色至棕

  • 野芋实

    《中药大辞典》:野芋实药材名称野芋实拼音Yě Yù Shí别名痕芋头花仁(《生草药手册》)。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实。夏季采收,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quo

  • 滇杠柳

    药材名称滇杠柳拼音Diān Gànɡ Liǔ别名柳叶过山龙、青蛇胆、飞仙藤、黑骨藤、柳叶夹、小黑牛来源萝藦科杠柳属植物滇杠柳Periploca forrestii Schlecht.,以根或

  • 毛连

    药材名称毛连拼音Máo Lián别名毛黄连来源毛茛科侧金盏花属植物四川侧金盏Adonis szechuanensis Franch.,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收,洗净,阴干。性味苦,凉。

  • 牡荆油

    药材名称牡荆油拼音Mǔ Jīnɡ Yóu英文名OLEUM VITICIS NEGUNDO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

  • 白托柄菇

    药材名称白托柄菇别名托柄菇、平缘托柄菇、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白托柄菇Amanitopsis volvata Sacc.,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夏秋两季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

  • 樱桃叶

    《中药大辞典》:樱桃叶药材名称樱桃叶拼音Yīnɡ Táo Y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樱桃"条。性味甘苦,温。①《纲目》:&

  • 榧枝叶

    药材名称榧枝叶拼音Fěi Zhī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树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rreya grandis Fort.ex Lindl.[Torreya grandi Fort.

  • 三七花

    《中药大辞典》:三七花药材名称三七花拼音Sān Qī Huā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花。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热,平肝,降压。治高血压,头昏,目眩,耳鸣,急性咽喉炎。用法用量内服

  • 白饭树根

    《中药大辞典》:白饭树根药材名称白饭树根拼音Bái Fàn Shù Gēn别名薏米蕴(《岭南采药录》),鱼眼报(《南宁市药物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大戟料植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