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热者。与凉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初起多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即或有小量咯痰亦粘腻不爽,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即五脏所恶。详该条。
【生卒】:约1183~1232【介绍】:金代医家。字知几。易州(今河北易县)人。由于廷试不中,隐居;后被荐为太常寺博士,不久以病辞归。移居今河南,因病从名医张子和学医,交往密切,尽传其学。并对张子和的
类中风病证之一。怒则气上,因暴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溢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证名。属中风症状之一。《类证治裁》卷一:“唇缓舌强者,解语汤。”
【介绍】:参见杜鸿渐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作听河。即听会,见该条。
【介绍】:见姚良条。
古病名。指肠胃虚弱,或有积滞,复染秽浊之气所致的痢疾。《痢证汇参》卷四:“痧痢之证,先泻后痢者居多,盖因肠胃空虚,秽气易触,则成痧痢。或天气炎热,或时行疫痢,感触肠胃,因积而发,亦致痧痢。夫痢不兼痧,
鼻尖两旁之圆形隆起部。见鼻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