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积痢

积痢

病名。指痢疾之由食积内阻所致者。见《普济本事方·脏腑泄滑及诸痢》。又称饮食内伤痢。多由饮食积滞,日久不消所致。其症下痢赤白,或色黄如脓,或如鱼肠,或鹜溏鲊臭,脐腹撮痛,痛则痢下,痢下则痛减。治宜化积消导为主。《医宗必读·痢疾》:“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新积者,下后又生者也,或调或补,不可轻攻。”方用灵砂丹胃苓散保和丸、通元二八丹、治脾汤等。参见痢疾、寒积痢等条。

猜你喜欢

  • 粘榔根

    见《文山中草药》。为雾水葛之别名,详该条。

  • 痧块

    证名。指痧胀刮、放后余毒未尽,留于气分、血分聚结成块作痛。《痧胀玉衡·痧块》:“痧毒留于气分,成气痞痛,留于血分成血块痛,壅于食积阻滞,成食积块痛。盖因刮痧、放痧稍愈,痧毒未尽,不用药以消之之故。施治

  • 瘟疫明辨

    见广温疫论条。

  • 黄赤为热

    五色主病之一。出《灵枢·五色》。面黄多为湿热,面赤主热,故黄赤为热。《望诊遵经》:“疸病面红黄,口渴,尿黄赤,身热者阳黄也。”

  • 夹痈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腋痈,见该条。

  • 山姜子

    见《湖南药物志》。为木姜子之别名,详该条。

  • 胎毒疮疥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风疮。古人认为因胎毒而生疮疥,系胎热外达而生。其症初如干癣,后则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治法参见胎毒疮疡条。

  • 马玄台

    【介绍】:见马莳条。

  • 阴阳二气疽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由内伤七情,荣卫不和而成。此证生于背部,或大或小,或肿或消,或软或硬,初发令人寒热往来。若大渴,神清,高肿,脉洪,十余日脓成者为顺。若不渴神昏,漫肿脉细,应期无脓,饮食不思者

  • 医方大全

    见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