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筋挛

筋挛

证名。亦称筋瘛。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搏于筋,则为筋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亏,筋脉失于荣养所致。《张氏医通·挛》:“《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筋故也。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先搐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虚邪搏筋,则筋急,五积散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剧劳筋脉拘急疼痛少眠者,黄芪丸,更于暖室中近火按摩为佳;虚风袭于经脉,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痛爪甲唇俱青,转筋不思饮食,甚则舌卷囊缩木瓜散;拘挛瘫痪,口目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误汗漏风,筋挛缩急,或方士用木鳖发汗;见风筋脉拘挛者,并宜桂枝汤倍桂加归附;病初起者,分表里治。”本证常见于、中风等病。参见各条。

猜你喜欢

  • 经脉分图

    针灸经脉专书。4卷。清·吴之英撰。刊于1920年。首载各经脉(正经、奇经)的图像、俞穴,《内经》原文及考证。在俞穴考证方面,作者根据《内经》、《难经》、《甲乙经》等书,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

  • 喑俳(pái 排)

    病名。出《素问·脉解篇》。喑,瘖之异体字。即瘖俳。详该条。

  • 暗痧

    痧证之一。①《痧胀玉衡·暗痧》:“心中闷闷不已,欲食不食,行坐如常,即饮温热,不见凶处,更无心腹腰背疼痛之苦,但渐渐憔悴,日甚一日,若不知治,亦成大害,此痧之慢而轻者也,放之即愈。亦有头痛发热,心中作

  • 汤方

    也称汤头。即内服煎剂为主的药方。见汤头条。

  • 外勾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东医宝鉴》作外丘。即伏兔,见该条。

  • 朱莹

    【介绍】: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参见朱肯堂条。

  • 红霞映日症

    眼科病证。出《银海精微》。《张氏医通》卷八:“眼赤涩肿痛年深,有红翳于乌睛上,浓泪如红霞映日之状,乃肝膈风热上攻所致。治宜祛风散血清凉之剂。”属血翳包睛,详该条。

  • 内衄

    病证名。①呕血的一种表现。《千金要方》卷十二:“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从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血凝停胃中,因即满闷便吐,或去数斗至于一石者是也。得之于劳倦、饮食

  • 芍药知母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方。桂心、知母、防风各四两,芍药、炙甘草、麻黄、炮附子各三两(一方有白术、川芎、杏仁、半夏)。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空腹服。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

  • 鬾乳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幼幼集成》:“儿将周岁,母复有娠,儿饮其乳,谓之鬾乳。”因为“母既妊娠,精华下荫,冲任之脉,不能上行,气则壅而为热,血则郁而为毒。”儿饮这种乳汁,所以易患鬾病。详继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