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肠痈

肠痈

病名。出《素问·厥论》。即肠内生痈并腹部疼痛的病症。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而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壅所致。《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初起小腹疼痛,脉芤数者,用大黄汤(大黄、朴硝丹皮白芥子桃仁)下之;肠痈溃后,腹痛,小便似淋,宜托而补之,用七贤散(茯苓山药、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人参黄芪)。因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包括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证治参见各条。

猜你喜欢

  • 头颅盖

    骨名。又名天灵盖,详该条。

  • 本草用法研究

    书名。周志林编。本书按药物功用分为22类,共收药物800余种。对各种药物分别记述其品状、成分、性味、归经、功效、配合、研究等项,除引录古人学说外,并附作者的见解。194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红点舌

    即舌疮。详该条。

  • 神秘七星散

    《疡科选粹》卷六方。防风、皂角刺、天门冬、黄芩、栝蒌仁、金银花各五分,当归、熟地黄、薏苡仁、木瓜、紫花地丁、白藓皮、木通各一钱,土茯苓四两,甘草三分。水煎,分二次服,服四剂后去木瓜、木通、紫花地丁、白

  • 协寒利

    病证名。指脾胃寒盛所致的泄泻。《伤寒捷诀·肠垢鹜溏》:“协寒利者,曰鹜溏,脐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汤主之。”参见寒泻、寒泄、鹜溏条。

  • 金盆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 五脏胀

    病证名。见《医钞类编》卷九。指心胀、肝胀、脾胀、肺胀、肾胀。详各该条。

  • 卢都子

    出《中藏经》。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 块痰

    块状的痰。由于肺失清肃,气机失调,郁结凝聚而致。痰难吐咯,吐痰成块状。治疗以顺气、化痰、清热等法。

  • 寸口脉

    详寸关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