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肾蕨

肾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肾蕨

药材名称肾蕨

拼音Shèn Jué

别名圆羊齿、蜈蚣草、篦子草、石黄皮、天鹅抱蛋、石蛋果、蛇蛋参、凤凰蛋、犸骝卵

来源骨碎补科肾蕨属植物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Presl,以全草块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淡,微涩,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宁肺止咳,软坚消积。用于感冒发热,咳嗽,肺结核咯血,痢疾,急性肠炎,小儿疳积,中毒性消化不良,泌尿系感染;外用治乳腺炎,淋巴结炎。

用法用量块茎或全草0.5~1两;外用适量,鲜块茎或全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肾蕨

药材名称肾蕨

拼音Shèn Jué

别名圆羊齿(《广州植物志》),天鹅抱蛋(《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草、圆蕨(《南宁市药物志》),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贵州民间药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药志》),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黄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凤凰蕨(《广西中草药》),何汗蕨、蛇蛋参(《云南中草药》),金鸡尾(《福建中草药》)。

出处《广西药植图志》

来源骨碎补科植物肾蕨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近直立,常生育扁圆形的肉质块茎。鳞片线形至披针形,黄褐色,透明。叶簇生,革质,长约65厘米,宽5~7厘米,线形至披针形。基部渐狭,1回羽状复叶;羽片无柄,互生,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且常盖覆叶轴之上,边缘有钝锯齿,叶脉羽状分枝;基部的羽片排列较疏,退化,短而略呈三角形,通常不生孢子囊;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上部分枝的顶端;孢子囊群盖肾形;孢子椭圆肾形。

本植物的块茎(马骝卵)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山岩、溪边等阴湿处。分布西南、华南、海南岛、台湾等地。

性味苦辛,平。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②《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③《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腺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淋浊,小便点滴,疼痛难忍:蜈蚣蕨(干用)五钱,杉树尖二十一颗,夏枯草五钱,野萝卜菜四钱。煨水对白糖吃。(《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刀伤:蜈蚣蕨嫩叶捣敷。(《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乳房肿痛:肾蕨嫩茎叶,捣绒敷。(《四川中药志》)

④治湿热黄疸:圆羊齿干全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⑤治噎膈反胃:圆羊齿干全草研末三钱。每日三次,酒冲服。

⑥治久痢:圆羊齿鲜叶三两。捣烂,加米泔水调匀绞汁取。(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肾蕨

药材名称肾蕨

拼音Shèn Jué

英文名Tuberous Sword Fern,Tuberous Sword Fern Rhizome, Herb of Tuberous Sword Fern

别名蜈蚣草、圆羊齿、夭鹅抱蛋、蕨薯、凤凰蛋、落地珍珠马骝卵、凤凰草、圆蕨、蜈蚣蕨、凉水时、麻雀蛋、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篦子草、梳篦草、凤凰卵、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石上丸、石黄皮、凤凰蕨、石窝蛋、猫蛋果、何汗蕨、蛇蛋参、金鸡尾、雉鸡蛋、圆牙齿、芒蛋、狗睾丸、雉鸡尾、乌脚蕨、狗核莲

出处出自《广西药植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肾蕨科植物肾蕨的根茎、叶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N.cordifolia(L.)Pres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挖取块茎,刮去鳞片,洗净,鲜用或晒干。或夏、秋季采取叶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达70cm。根茎近直立,有直立的主轴及从主轴向四面生长的长匍匐茎,并从匍匐茎的短枝上生出圆形肉质块茎,主轴与根茎上密被钻状披针形鳞片,匍匐茎、叶柄和叶轴疏生钻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5-10cm;叶片革质,光滑无毛,披针形,长30-70cm,宽3-5cm,基部渐变狭,一回羽状;羽片无柄,互生,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常覆盖于叶轴上,边缘有浅齿;叶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先端;囊群盖肾形。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土生或附生于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溪边、树干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块状茎球形或扁圆形,直径约2cm;表面密生黄棕色绒毛状鳞片,可见自根茎脱落后的圆形疤痕,除去鳞片后表面显亮黄色,有明显的不规则皱纹;质坚硬。叶簇生;叶柄略扭曲,长6-9cm,下部有亮棕色鳞片;叶轴棕黄色,叶片常皱缩,展平后呈线状披针形,长30-60cm,宽3-5cm,一回羽状分裂;羽片无柄,披针形,长约2cm,宽约6mm,边缘有疏浅钝齿;两边的侧脉先端各有1行孢子囊群。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块根中含有羊齿-9(11)-烯[(fern-9(11)-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里白烯(diplopten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yl-palmitate)和环鸦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地上部分含红杉醇(sequoyitol)。全草还含有24-乙基胆甾醇[24(α)-ethyl-cholesterol],24-甲基胆甾醇(24-methylcholesterol),24-乙基胆甾-5,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5,22-dienol)和胆甾醇(cholesterol)及痕量24-甲基胆甾-5,22-二烯醇(24-methylcholest-5,22-dienol)。

性味甘;淡;涩;凉

归经肝;肾;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止咳;消肿解毒。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黄疸;淋浊;小便涩痛;泄泻;痢疾;带下;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淋巴结炎;体癣;睾丸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全草或根茎捣敷。

各家论述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2.《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3.《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4.《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腺结核。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一柱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一柱香药材名称一柱香拼音Yí Zhù Xiānɡ来源茜草科一柱香Hedyotis capituligera Hance [Oldenlandia capitul

  • 褐粘褶菌

    药材名称褐粘褶菌拼音Hè Zhān Zhě Jūn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褐粘褶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oeophyllum subferrugineum(Bark.)Bond.et

  • 炙黄芪

    药材名称炙黄芪拼音Zhì Huánɡ Qí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PREPARATA来源本品为黄芪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片,直径0.8~3.

  • 狗枣猕猴桃

    药材名称狗枣猕猴桃拼音Gǒu Zǎo Mí Hóu Táo别名狗枣子、猫人参。来源药材基源:为猕猴桃科植物狗枣猕猴桃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tinidiakolomikta(Maxim.etR

  • 涩梨叶

    药材名称涩梨叶拼音Sè Lí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台湾林檎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doumeri(Bois)Chev.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接取细枝及叶,扎成把,晒干。原形态台湾

  • 螳螂

    《中药大辞典》:螳螂药材名称螳螂拼音Tánɡ Lánɡ别名不过、蟷蠰、薁洀貈、蛑(《尔雅》),蚀肬(《本经》),髦(《方言》),蚚父(《说文》),天马(《吕氏春秋》高诱注),螗螂、

  • 藕粉

    药材名称藕粉拼音óu Fěn别名藕澄粉(《本草求原》)。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睡莲种植物莲的肥厚根茎-藕加工制成的淀粉。性味《医林纂要》:"甘咸,平。"功能主治益血,止血

  • 猫爪草

    《中国药典》:猫爪草药材名称猫爪草拼音Māo Zhuǎ Cǎo英文名RADIX RANUNCULI TERNATI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 的干燥

  • 白蒿

    《中药大辞典》:白蒿药材名称白蒿拼音Bái Hāo别名蘩(《诗经》),皤蒿(《毛诗传》),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传》),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开宝本草》)。出处《本经》来源为菊

  • 女贞根

    《中药大辞典》:女贞根药材名称女贞根拼音Nǚ Zhēn Gēn出处《重庆草药》来源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根,9~10月采挖。性味《重庆草药》:"苦,平,无毒。"功能主治《重庆草药》:&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