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术语。一般认为,在气功和武术中,静功和动功互相配合,效果显著。
病证名。《活幼心书》:“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治宜彻热,用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见《桂海虞衡志》。为冰凉花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大便时排出的腐浊垢腻物质。多因湿热邪毒郁滞肠道所致。《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便肠垢,可见于热痢。协热利等。《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其冷热蕴结肠胃间,滑泄垢腻
病名。指饮邪留肺所致的咳嗽。《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纵状。”《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巳。”《外台秘要》卷九:“支
即齿龈。详牙龈条。
见《江西中医药》(10):64,1957。为千斤拔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庄复严《妇科百辨》:“妇人产后吞酸者何?曰此胃中积痰滞火所致。宜七气合二陈汤。”
由承浆以下至下颔骨下缘的部位。俗称下巴或下巴颏。
证名。指猝然发作的气喘。《诸病源候论》称卒上气,《杂病源流犀烛》称忽作喘。多由暴感风邪或情志过极,气逆上壅。亦可由伤食、伤饮所致。参见卒上气、忽作喘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