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篇名。五运,即五行之气,因其变化运行,故名。本文介绍了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循行规律,以及五运的由来和六气的作用。文中又指出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即谓“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的道理。
即腥臭气。详该条。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三。即异功散第一方,见异功散条。
出《李氏草秘》。为金荞麦之别名,详该条。
又称津伤化燥。因津液消耗而出现燥证的病理。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亢盛等原因,都能使邪气化燥,出现口干口渴、唇焦咽燥、便秘尿少、干咳、咯血或衄血等阴液不足的证候。参见内燥条。
古病名。出《颅囟经》卷上。又名锁肠疳。指小儿疟疾发作无时,口噤,咬牙作声的证候。历代名医录见名医传条。
见《药材学》。即肥皂核,详该条。
【介绍】:见严子成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井疽。见该条。
详红晕边黑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