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胃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髀膝膑中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暑胜者,热烦;湿胜
书名。又名《闻人氏伯圜先生痘疹论》。2卷。宋·闻人规撰。刊于1235年。上卷对小儿痘疹的一些主要临床病理治疗问题提出81问,并逐一作了解答;下卷列述治疗方剂。
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碜,参杂砂土之意。本症指目有沙涩感,详目沙涩条。
病名。见《喉科方论》。又名牙根流血。多由阳明胃火炽盛,或热迫血妄行所致。症见齿龈肿痛,齿根出血。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可选清胃散、犀角地黄汤、玉女煎等加减;或用草决明煎水含漱。参见齿衄条。
产科诊法。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一。即验胎。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蓝布正之别名,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蛇蜕之别名,详该条。
指太阳经病又併发阳明经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
证名。又称胆热多睡。《张氏医通》卷九:“胆实多卧,热也,酸枣仁一两,生为末,茶清调服。”参见胆热多睡、嗜卧等条。
【介绍】:宋代医家。著《伤寒类例》,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