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花蕊石

花蕊石

《中国药典》:花蕊石

药材名称花蕊石

拼音Huā Ruǐ Shí

英文名OPHICALCITUM

别名花乳石、白云石

来源本品为变质岩类岩石蛇纹大理岩。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

性状本品为粒状和致密块状的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具棱角,而不锋利。白色或浅灰白色,其中夹有点状或条状的蛇纹石,呈浅绿色或淡黄色,习称“彩晕”,对光观察有闪星状光泽。体重,质硬,不易破碎。无臭,味淡。

炮制花蕊石: 洗净,干燥,砸成碎块。

煅花蕊石: 取净花蕊石,照明煅法(附录Ⅱ D)煅至红透。

性味酸、涩,平。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跌扑伤痛。

用法用量4.5~9g,多研末服。外用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花蕊石

药材名称花蕊石

拼音Huā Ruǐ Shí

别名花乳石(《嘉佑本草》)。

出处《嘉佑本草》

来源为变质岩类岩石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

生境分部产陕西、河南、河北、扛苏、浙江、湖南、山西、四川等地。

性状主要由方解石颗粒组成,并含有蛇纹石,为较常见的一种大理石。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灰白色,有淡黄色或黄绿色彩晕相同。表面不平坦,有棱角,对光照之有闪星状光亮。体重质坚,断面不整齐。无臭,无味。以夹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本品显碳酸盐与钙盐的各种反应。

化学成分含大量钙、镁的碳酸盐,并混有少量的铁盐、铝盐及少量的酸不溶物。

炮制花蕊石:洗净,敲成小块。煅花蕊石:取净花蕊石打碎,置坩埚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碎成小块。

性味酸涩,平。

①《纲目》:"酸涩,平,无毒。"

②《本草经疏》:"酸辛,平。"

归经《纲目》:"厥阴经血分。"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妇血晕,死胎、胞衣不下,金疮出血。

①《嘉佑本草》:"主金疮止血,又疗产妇血晕,恶血。"

②《纲目》:"治一切失血伤损,内漏,目翳。"

③《玉楸药解》:"功专止血。治吐衄崩漏胎产,刀杖一切诸血。"

④《医林纂要》:"泻肝行瘀血,敛肺生皮肉。"

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1~3钱。外用:研末撒。

注意凡无瘀滞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内服。不由内伤血凝胸膈板痛,而因火炎血溢以致吐血者,忌之。"

复方①治五脏崩损,涌喷血成升斗:花蕊石火煅存性,研为末,用童便一盅,炖温,调末三钱,甚者五钱,食后服下,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与童便和药服,使瘀血化为黄水,后以独参汤补之。(《十药神书》花蕊石散)

②治金刃箭镞伤中,及打扑伤损,猫狗咬伤,内损血入脏腑,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花蕊石(捣为粗末)一两,硫黄(上色明净者,捣为粗末)四两。上二味相拌令匀,固济,瓦罐内煅,取出细研。瓷合内盛。外伤掺伤处。内损用童便或酒调服一钱。(《局方》花蕊石散)

③治多年障翳:花蕊石(水飞,焙)、防风川芎藭、甘菊花、白附子牛蒡子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半钱,腊茶下。(《卫生家宝方》)

④治脚缝出水:好黄丹入花蕊石末掺之。(《谈野箱试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花蕊石

药材名称花蕊石

拼音Huā Ruǐ Shí

英文名Ophicalcite, Ophicslcite

别名花乳石、白云石

出处出自《嘉佑本草》。

1.《本草图经》:花乳石,出陕州阌乡县。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极大者。人用琢器。古方未有用者,近世以合硫黄同煅研末,敷金疮。又人仓卒中金刃,不及煅合,但刮石上取末敷之,亦效。采无时。

2.《本草纲目》:《玉册》云,花乳石,阴石也。生代州山谷中。蜀中汉山、彭县亦有之。凡入丸、散,以罐固济,顶火煅过,出火毒,研细,水飞,晒干用。

来源药材基源:为变质岩类岩石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rpentine

采收和储藏:采挖后,敲去杂石,选取有淡黄色或黄绿色彩晕的小块。

原形态蛇纹石大理岩主要由矿物方解石形成的大理岩与蛇纹石组成。

1.大理岩 由方解石形成,参见“方解石”条。

2.蛇纹石 为硅酸盐类蛇纹石族矿物。晶体结构结构属单斜晶系。单个晶体呈片状、针状,但罕见。常呈板状、鳞片状或为显微粒状集合体。以纤维状纹理或斑点状团块分散于方解石晶粒中。一般呈绿色,深浅不等,了有呈白色、浅黄色、灰色、蓝绿色或褐黑色者,纤维状或鳞片状者呈丝绢光泽。硬度2.5-3.5,相对密度2.5-3.6,抚摸之有滑感。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大理岩 参见“方解石”条。

2.产于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南、四川等地。

资源分布:1.大理岩 参见“方解石”。

2.系由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较粗糙,具棱角而不锋利。白色或淡灰白色;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其中夹有点状或条状的花纹(蛇纹石),呈淡黄绿色,蜡样光泽,习称“彩晕”。体重,质硬,砸碎后,断面粗糙;可用小刀刻划成痕。无臭,无味。以块整齐、夹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

显微鉴别 (1)方解石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参见“方解石”条。(2)蛇纹石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呈片状或长纤维状。低正突起。片状者干涉色为Ⅰ级灰色,波浪状消光;长纤维者,干涉色可达到Ⅰ级黄色,近于平行消光,正延长符号。二轴晶,负光性。

化学成分花蕊石主含钙、镁的碳酸盐,并混有少量铁盐、铝盐,及锌、铜、钴、镍、铬、镉、铅等元素以及少量的酸不溶物。

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0.5g,加稀盐酸,显碳酸盐反应,而滤液显钙盐的各种反应,参见“方解石”条。(2)取上述加稀盐酸反应后溶液,静置。取上清液1ml,滴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加碘试液,转成红棕色。(检查镁盐)

炮制花蕊石:洗净,敲成小块。煅花蕊石:取净花蕊石打碎,置坩埚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碎成小块。

性味酸;涩;平;无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妇血晕;死胎;胞衣不下;金疮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1-3钱。外用:研末撒。

注意1.凡无瘀滞及孕妇忌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内服。不由内伤血凝胸膈板痛,而因火炎血溢以致吐血者,忌之。

复方1.花蕊石散(《十药神书》),治咳血及五脏崩损,涌喷血成升斗者。2.花蕊石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金刃箭镞伤中,及打扑伤损,猫狗咬伤,内损血入脏腑,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3.花蕊石散(《实用中药手册》),治咯血,吐血,大便下血。4.平肌散(《证治准绳·疡医》),治疮疡久不收敛。5.平肌散(《外科精义》),治诸疮久不收敛者。6.溃疡丸(《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治瘀血型溃疡病,有明显出血者。

各家论述1.《嘉佑本草》:主金疮止血,又疗产妇血晕、恶血。

2.《本草纲目》:治一切失血伤损,内漏,目翳。

3.《玉楸药解》:功专止血。治吐衄崩漏胎产,刀杖一切诸血。

4.《医林纂要》:泻肝行瘀血,敛肺生皮肉。

5.《本草纲目》:花蕊石,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恶血化则胎与胞无阻滞之患矣。东垣所谓胎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故赤石脂亦能下胞胎,与此同义。葛可久治吐血出升斗,有花蕊石散,《和剂局方》治诸血及损伤金疮胎产,有花蕊石散,皆云能化血为水,则此石之功,盖非寻常草木之比也。

6.《本草经疏》:花乳石,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妇人血晕,恶血上薄也,消化恶血,则晕自止矣。以酸敛之气,复能化瘀血,故敷金疮即合,仍不作脓也。

7.《本草述》:花蕊石,其于血证,似以能化瘀为止。缪仲淳氏所云,吐血诸证,多因于火炎迫血以上行,如斯药性非宜,亦是确论也。然有血证不尽因于阴虚者,则此味又为中的之剂矣。

8.《本草求真》:花蕊石原属劫药,下血止后,须以独参汤救补,则得之矣。若使过服,则于肌血有损,不可不谨。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三羽叉蕨

    药材名称三羽叉蕨拼音Sān Yǔ Chā Jué别名鸡爪蕨、大叶入地蜈蚣、昏头鸡来源药材基源:为三叉蕨科植物三叉蕨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ctaria subtriphylla(Hook.et

  • 柽柳

    《中药大辞典》:柽柳药材名称柽柳拼音Chēnɡ Liǔ别名柽(《诗经》),河柳(《毛诗传》),殷柽(《尔稚》郑玄注),雨师(陆玑《诗疏》),赤杨(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辅旧事》),赤柽(《日华子

  • 红麸杨根

    药材名称红麸杨根拼音Hónɡ Fū Yánɡ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红麸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Diels)Rehd.e

  • 秀丽野海棠

    《中药大辞典》:秀丽野海棠药材名称秀丽野海棠拼音Xiù Lì Yě Hǎi Tánɡ别名高脚山茄、活血丹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秀丽野海棠的全草及根。全

  • 背花疮

    药材名称背花疮拼音Bèi Huā Chuānɡ别名独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铜钱草、石苋菜、阿飞虻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盾叶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lea peltata Hance采

  • 三丫苦叶

    药材名称三丫苦叶拼音Sān Yā Kǔ Yè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芸香科植物三丫苦的叶。随时可采。原形态三丫苦(《岭南采药录》),又名:三叉虎、斑鸠花、三枝枪、三叉苦、三丫虎、三拜苦、小黄

  • 滇丁香

    药材名称滇丁香拼音Diān Dīnɡ Xiānɡ别名野了香、桂丁香、酒瓶花、小黄树、丁香花、露球花、满山香、白花木出处《植物名实图考》第二十九卷群芳类载有滇丁香,曰:"丁香生云南圃中。大本如藤,叶如枇

  • 林檎根

    《中药大辞典》:林檎根药材名称林檎根拼音Lín Qín Gēn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林檎的根。功能主治《食疗本草》:"治白虫,蛔虫,消渴,好睡。"用法

  • 陈壶卢瓢

    《中药大辞典》:陈壶卢瓢药材名称陈壶卢瓢拼音Chén Hú Lú Piáo别名旧壶卢瓢(《海上方》),破瓢(《孙天仁集效方》),败瓢(《纲目》),败瓠(《食物本

  • 黑石珠

    药材名称黑石珠拼音Hēi Shí Zhū别名三颗针、刺黄连、鸡脚刺、刺黄芩、刺黄檗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深黑小黑檗的根或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atrocarpa Schn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