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蛔虫病

蛔虫病

病证名。蛔虫又名蚘、长虫、蚘虫。状如蚯蚓,寄生在小肠内。静止时无自觉症状。在初期或有发热咳嗽。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蛔虫具有一种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的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治疗以驱蛔虫为主。宜用乌梅丸。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肠梗阻则应配合通利腑气,当蛔虫驱去以后,再予健脾驱虫使君子、苦楝根皮等;健脾用异功散加减。

猜你喜欢

  • 蟋蟀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疠风毒邪内盛所致。其症形如蟋蟀在人体内钻啮百节,诸窍皆欲出血,日久额烂鼻朽,口唇毁裂,牙齿脱落,瘫痪难动。相当于瘤型麻风晚期。

  • 断交

    即龈交。详该条。

  • 金丝黄连

    见《四川中药志》。为马尾连之别名,详该条。

  • 柔痉

    病名。痉病的一种。与刚痉相对而言。一作柔痓。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金

  • 避年

    出《脉经》。亦名避经、周经。指月经周期一年来潮一次者,不属于病症。与经闭不同,但临床较为少见。

  • 高鼓峰

    【介绍】:见高斗魁条。

  • 申受

    【介绍】:北宋医家。衢州(今浙江衢县)人。曾随高若讷、郝元等学习医术,后任太医丞。

  • 诊宗三昧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卷,共十二篇。清·张璐者,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1~2篇阐明宗旨,并批判前人的某些脉学著作,提出“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并谓“吾当以三昧水涤除尘见”

  • 合穴

    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故名。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

  • 蒋武生

    【介绍】:见蒋用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