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即红大戟,详该条。
即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五种臭味。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岩白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即聤耳,脓耳,缠耳,底耳和囊耳。均由风水入耳,内有积热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则成聋。详各条。
鬲,通隔。即噎膈。出《素问·大奇论》。详噎膈条。
又称黑苔灰纹舌,中心黑苔,舌边起灰纹重晕。为里实热证。若大便闭结、脉实者,可通里攻下,若里未结实,热邪炽盛,可清热解毒(见《伤寒舌鉴》)。
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肩部因受压或磨擦而生疮疡者。用五倍子烧灰存性,加黄丹(用水飞过)醋调敷之。参见痈、疽条。
【生卒】:十九世纪中叶【介绍】:清末医家。字少廉,又字绍溪。广东南海人。出身世医,自幼从父学医,奋力研读自《内经》、《难经》以下多种医书及有关文献,包括当时传入之西医书,并曾到西医院观看人体解剖。积多
病名。指头顶部骨损伤。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证治详见脑骨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