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干姜之别名,详该条。
痔疾治法。先在病人背部寻找痔点(即稍突出表皮、针尖大小,压不退色之小丘疹),常规消毒后以粗针将痔点表皮挑破,再挑断皮下组织白色纤维,术后用纱布覆盖。本法有消炎、止血、镇痛作用,可控制痔的症状发展。
见《本草纲目》。为莲子的处方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生。字致吾。山东新城人。因家贫而学医。从名医刘南川学习,久而出名,曾任太医院吏目。治病根据体质强弱、地理、气候而下药,效果较好。尤其精于伤寒、痘疹。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赫痈。指生于脐上三寸建里穴之腹皮痈。证治见腹皮痈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即白木耳,详该条。
证名。出《素问·五藏生成篇》。又名烦心。指心中烦热郁闷之状。烦多属热,亦有因于寒者。可见于外感、内伤多种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眼科病名。指圆翳内障之“色白而长形如半月,名半月障”(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详圆翳内障条。
①诊察小儿指纹的部位。见《奇效良方》。即风关。详该条。②经穴名。代号GB3出《灵枢·本输》。别名客主人、客主、容主。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位于面部,颧弓上缘,距耳廓前缘约1寸处。与下关相
舌苔隆起成瓣状。多呈黑色,亦有黄腻瓣或焦黄瓣者。瓣少,病较轻;瓣多,则病重。多由脏腑实火熏蒸所致。可见于湿温、瘟疫等病(见《辨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