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BL。《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小指外侧。”本经自内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额部(神庭),在头顶与督脉相会(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颅,联系脑,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着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由此深入,沿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通过臀部,进入膝腘窝中(委中)。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后项向下,自肩胛内缘,直至肩胛下面,挟着脊柱向下,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后面下行,在腘窝中与前支经脉会合。由此合而下行,通过腓肠肌内,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至阴)。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顶头痛目痛目黄,泪出,鼻衄,痔疾,疟疾癫狂,项、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脚部疼痛,足小趾不用等(图79)。

图79

猜你喜欢

  • 侧卧位

    针灸体位名。见卧位条。

  • 胆虚不得眠

    证名。指胆虚受邪,神气不宁所致的失眠。《圣济总录》卷四十二:“论曰:胆虚不得眠者,胆为中正之官,是少阳其经也。若其经不足,复受风邪则胆寒,故虚烦而寝卧不安也。”治宜补肝温胆,可用温胆汤、酸枣仁丸、五补

  • 杏林

    旧时对医界的颂称。相传三国时吴董奉为人治病,不取报酬,但求患者于病愈后在其宅旁种杏一株,日久杏树成林。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医术高明。

  • 支嗽

    病名。见《不居集》卷十五。①即支饮,详该条。②即支咳,详该条。

  • 郝文法

    【介绍】:南北朝时期医生。渤海(今河北省境内)人,余未详。

  • 冷热嗽

    病证名。指感寒受热所致的咳嗽。《证治要诀》卷六:“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热亦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风散各一帖和煎,或应梦人参散,或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

  • 脉会

    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脉会太渊。”太渊为肺经输穴。肺朝百脉,本穴位于寸口,寸口为脉之大会,候诊脉气之处,故云脉会太渊。凡脉病皆可酌情针灸此穴。

  • 经行尿频

    病证名。指经行期间小便次数增多,甚者日数十次。多由肾阳虚和湿热内结所致。若因肾虚膀胱失约,气化无力,症见经行小便频数,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便溏浮肿,治宜益气固肾,收摄膀胱,方用缩泉丸加味。若因阴虚火旺

  • 恶血

    ①证名。《素问·刺腰痛》:“衡络绝,恶血归之。”《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均指溢于经脉之外,积存在组织间的坏死血液,故又称“

  • 草蜜

    出《本草拾遗》。为刺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