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指一种食后即饥,胃脘疼痛的疝气。《诸病源候论》卷二十:“阴气在内,寒气客于足阳明、手少阴之络,令食竟必饥,心为之痛。故谓之饥疝。”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的命意、脉象、病证、预后等,这些都是以阴阳类聚而加以说明,故名。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指生于脐上七寸上脘穴之腹皮痈。证治见腹皮痈条。
筋膜。《灵枢·邪客》:“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病证名。即新生儿腹痛夜啼,详新生儿腹痛条。
【介绍】:见苏颂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扁担杆之别名,详该条。
指脾热而津液损伤的病机。《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病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即瘟毒喉痹。详该条。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