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郁证

郁证

证名。凡滞而不得发越之证,总称郁证。简称郁。见《赤水玄珠·郁证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将郁证分为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六种,总称“六郁”。《张氏医通》卷三:“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又有七情郁证内郁,如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脏腑郁证如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三焦郁等。六气郁证又称外郁,如风郁寒郁、湿郁、热郁等。辨证虚实之分。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数种。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或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弦细。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可用四逆散。气郁化火上逆者,症见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口干,苔黄舌红,脉多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可用加味逍遥散。痰气郁结者,症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气化痰,可选用半夏厚朴汤、温胆肠等方。虚证多见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类。久郁伤神者,症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无力。治宜养心安神,可用甘麦大枣汤。阴虚火旺者,症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治宜滋阴清火,养血柔肝,可用滋水清肝饮等方。参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脾常不足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由于小儿脾气未充,消化力弱,而生长发育又非常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较大,往往影响消化功能。如一旦饮食失调,喂养方法不当,过食过量,或突然改变饮食,超过脾胃的耐受能力;或气候变化感

  • 浮热

    ①指外感初期的轻症发热。②指阴寒盛于内,虚阳浮于外的真寒假热。

  • 阴不足

    ①即阴虚。详该条。②指肾阴亏损的脉象。《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假令尺脉弱,命曰阴不足。”

  • 神效天麻汤

    《卫生宝鉴》卷九方。胡麻半升,天麻二两,乳香七钱半。为末,每服五钱匕,茶水调下,日三次。治疠风。

  • 中焦

    ①三焦之一。三焦的中部,指上腹腔部分。它的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

  • 取癖丸

    《婴童百问》卷五方。甘遂(微炒)、芫花(微炒)、黑牵牛子(半生,半炒)、肉桂、莪术、青皮、木香、炒桃仁、五灵脂各二钱,巴豆霜一钱。为细末,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一至二丸,姜、蜜煎汤灌下。治小儿痞块大痛

  • 风头眩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指头晕目眩。多由血气亏损,风邪上乘所致。《圣济总录》卷十六:“风头眩之状,头与目俱运是也。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上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

  • 三角枫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梵天花之别名,详该条。

  • 足厥阴疟

    病名。指疟发于足厥阴者。《素问·刺疟篇》:“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治宜先用三黄石膏汤以祛暑邪,次用鳖甲牛膝汤等方。参见三阴经

  • 流泪证

    病证名。指非因情志因素而时时流泪的证候。可分冷泪和热泪。冷泪包括风冷刺激所致之迎风流泪和泪液排泄受阻所致之无时泪溢。热泪常见于热证眼病及异物入目等。详见冷泪、热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