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谱
1卷。明·王磐撰于1521年。作者根据其亲自采访有关人员所收集的60种荒年饥馑用的代食品——野菜,整理编成三言歌诀。并说明其采集及食用方法,是一种较通俗实用的备荒本草著作。明末时,姚可成又续补60种,共120种。易名《救荒野谱》。全书虽缺乏治疗的内容,但其所记多为一些地方本草名称,对于药物学的发展,有其一定的影响。现存多种清刊本。
1卷。明·王磐撰于1521年。作者根据其亲自采访有关人员所收集的60种荒年饥馑用的代食品——野菜,整理编成三言歌诀。并说明其采集及食用方法,是一种较通俗实用的备荒本草著作。明末时,姚可成又续补60种,共120种。易名《救荒野谱》。全书虽缺乏治疗的内容,但其所记多为一些地方本草名称,对于药物学的发展,有其一定的影响。现存多种清刊本。
病证名。《银海精微》:“人之两目,至日落西之时,渐渐不见,亦系内障,俗谓之鸡蒙眼也。”即雀目。详该条。
病名。即牛痫。因发作时吼声如牛鸣故而得名。《圣济总录》卷十五:“牛癫若牛鸣。”《辨证录·癫痫门》:“痰气太盛,一时跌仆,口作牛马之鸣者,世人所谓牛马之癫也,其实乃虚寒之症,痰入心包也。”参痫、癫、六畜
病证名。《医说》引《医余》:“夏月破腹:一曰伤暑;二曰伤冷物、食瓜果、饮水之类;三曰夏季心火旺,心经热则小水不利,行大肠,谓之水谷不分。伤暑而泄者,心躁头痛作渴,宜服香薷饮……伤冷物而泻者,腹痛水泄,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酸、苦二味的药能催吐,也能导泻,其药性属于阴。如胆矾味酸,瓜蒂味苦,能催吐;大黄味苦能泻下。
医案著作。廖伯筠等整理。此书医案分初生儿疾病、时行疾病两类,凡百例案例,均加按语。廖氏诊治小儿疾病,注重望诊,强调治病求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药慎重,尤用峻烈之剂,当中病即止,以免伤正。1979年云
指未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条。
【介绍】:唐代民间医生。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北梦琐言》记载:一富商中夜暴死,梁为诊脉,认为是食物中毒。询问后,知为半夏中毒,为捣姜汁抉齿灌之,半日而愈。
①指先泻后补的补泻方法。《神应经》:“……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②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而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
见《新华本草纲要》。为水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脏腑之气与寒冷相搏所致的疾患。《诸病源候论·冷气候》:“夫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府藏,府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圣济总录·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