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虚证

阳虚证

证名。指阳气虚衰所出现的病证。出《素问·调经论》。多见于慢性疾患,因素体阳气虚弱,或病邪损伤阳气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症见面色白,短气懒言,精神倦怠,四肢不温,尿清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或大而无力等症。治宜益气温阳为主。选用补中益气汤理中丸保元汤等方。亦指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病证。多见于重危病证。症见四肢逆冷下利清谷,恶寒踡卧,喘息头汗,脉微欲绝等。治宜回阳救逆为主。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方。

猜你喜欢

  • 虚哑喉

    病名。《喉科秘旨》卷上:“虚哑喉,喉间不肿,两边关内少有红点,声哑不明,牙关不开,此症乃内外风火,因喜食酸之物,肺气不清故也。”治宜以养阴清肺汤、六味汤等加减。

  • 华佗方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0卷。魏·吴普撰。已佚。

  • 自衄

    病证名。又名红汗。指急性热病在高热无汗的情况下,未发汗而忽然鼻衄不止,衄后反热退身凉,起到了汗出而解的同样作用,故称自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 起坐生花

    证名。指久坐突然起立时眼冒星花之证。见《古今医统》。亦称坐起生花。多因肝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证治准绳·杂病》:“(目)内外别无证候,但其人动作少过,起坐少频,或久坐,或久立、久眠、久视,便觉头眩目

  • 脾虚秘

    病证名。指大便秘结由于脾虚而致者。《医学原理》卷五:“脾病不能克化水谷,是以不思饮食,水谷外入既少,则内便溺亦无,况又胃气不生,脾血不濡,大肠枯燥,是以大便或二三日只一见,或涩而不行。夫弦乃肝脉,缓属

  • 紫陷

    五陷之一。清·周冠《痘疹精详》:“痘出稠密,晕红紫而顶陷下者,紫陷也。”由血热炽盛所致。其症必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治宜凉血解毒,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伤寒类方

    书名。不分卷。徐大椿编释。书成于1759年。徐氏研究《伤寒论》不以六经分类,他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将《伤寒论》中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

  • 崔实

    【介绍】:东汉时期医生。曾著《太医金箴》、《四民月令》等书,均佚。

  • 珠参

    见《本草纲目拾遗》。即珠儿参,详该条。

  • 中经

    中风类型之一。《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情较中络略重。《医学正传·中风》:“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