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痧

阴痧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阴痧,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秽气所触而致。”宜藿香汤。②指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痧证指微·阴症》:“有四症,俱猝然而发。”其一症头面周身四肢俱冷,手足摇动,牙关咬紧,不言眼定,头摇脚掉,手足面容变黑色,如六脉全无,元气已脱,多不治。宜急刺人中穴、并舌尖、十手指尖、十脚趾尖及两曲池穴,刺出微血;一症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掉,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宜先用麻油以牙刷柄撬开牙关,灌入,再以绿豆煮清汁一碗冷服,苏后能言,再刮臂臑、曲池、肩井风府膏肓命门穴。一症先患伤寒未愈,又感痧邪,身手如冰,寒颤不语,脉息全无,面黑色者,亦属逆症,刮刺同前。药用砂仁木香槟榔青皮、广皮、灯心,阴阳水煎服。一症先患伤寒未愈,复感邪,腹痛泄泻,初不发热,渐渐发热,热极不语。刮针俱同前。仍服前药加芦粟梗五钱、石榴皮三钱、伏龙肝三钱、江鱼背脊刺三钱炙,俱炙干研末蜜丸,每日空心服二钱,泻止而伤寒亦愈。③即冷痧。《痧症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详见冷痧条。参见条。

猜你喜欢

  • 温胃丹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人参、白术(炮)、木香各一两,五味子、当归、高良姜各五钱。为细末,面糊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治小儿腹痛啼哭不止。

  • 轻乳生肌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煅石膏一两,血竭、乳香、轻粉各五钱,冰片一钱。为细末,撒患处。治疮疡溃烂,红热肿痛腐脱者。若有脓水,加龙骨,白芷各一钱;不收口,加炙鸡内金一钱。

  • 犬尾草

    见《福建民间草药》。即狗尾草,详该条。

  • 得气

    ①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以及医生持针之下的沉紧等感觉。《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医学入门》指出:“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

  • 使君子散

    《证治准绳·幼科》集八方。炒使君子十个,甘草(胆汁浸一夜)、芜荑各一分,炮苦楝子(去核)五个。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蛔疳,腰痛时作,肚胀青筋,呕吐清沫。

  • 虎口三关脉纹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小儿指纹。详该条。

  • 嘉庆子

    出《两京记》。为李子之别名,详该条。

  • 齿衄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又名牙齿出血、牙衄、牙血。《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因过食辛辣炙煿,阳明积热所致者。症见口臭便秘,舌苔

  • 关节流注

    流注病的一种。多因暑湿、外伤、病后余毒等客于经络,流于关节所致。症见被侵关节肿胀、痠痛、久则发热、并有波动、伸屈受限,甚则疼痛剧烈、关节不能活动、全身发热、食少无力。类似化脓性关节炎。治疗:因暑湿所致

  • 甄棲真

    【生卒】:?~1022【介绍】:宋道士。字道渊,号神光子。单州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博涉经史,长于诗赋,并读道家书自娱,通道家养生之术。后于开封建院观为道士,每周游四方,以药术济人。撰有《还全篇》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