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芸苔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指因寒邪、郁热、暑热、水饮、胶痰等实邪所致的哮吼。因所感病邪与症状表现的不同,治疗有散寒宣肺、涤痰化饮、清热降气等法。详冷哮、热哮、水哮、痰哮等条。
【介绍】:唐代养生医家。撰有《养生纂录》1卷,已佚。
【介绍】:见郭雍条。
病证名。为小儿夏季泄泻,转为慢惊风的证候。因小儿脾胃稚弱,感受暑风病邪,以致吐泻并作,重伤脾胃。故额热,肢冷,四肢抽搐,转为慢惊。治宜健脾祛暑。用四君子汤加黄连、香薷、扁豆之类。
经络病候和经穴主治的概括。参见是动病、所生病各条。
病名。《喉白阐微》:“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皆患白烂。”泛指急性喉病伴有脓性糜烂面或似伪膜者。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婴孺方》十卷,已佚。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清凉至宝散,见该条。
【介绍】:见吴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