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药志》。为乌骨鸡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隋代兽医。撰有《治马经》三卷。
见《土宿本草》。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
六经皮部之一,阳明皮部名。“害”古与盍、阖通用,应读作“阖”,“蜚”是阳气飞动之意。阳经以阳明为阖,故称“害蜚”。《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说
即月经初潮的别名。《寿世保元》卷七:“室女十四岁,经脉初动,名曰天癸水至。”
又称常色。健康人面部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属无病的常色。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主色是每个人基本肤色,视个体而异;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
综合性医书。敦煌出土卷子。原题陶弘景撰。记五脏辨证,各脏腑大小泻补四方。另有救诸病误治方、救诸劳损病方、救卒死方、二十五味药物变化图说及治天行病经方等。原帙已佚,现仅存两个传抄本。
【介绍】:见陈其晋条。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出《桂海虞衡志》。即黄皮果,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