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兔打伞

兔打伞

药材名称兔打伞

拼音Tù Dǎ Sǎn

别名望江南、猴巴掌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头橐吾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gularia japonica (Thunb.) Less. [Arnica japonica Thunb.; Senecio japonica Sch.-Bip.]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晾干。

原形态大头橐吾多年生草本,高约50-100cm。有根头,其上着生多数粗壮须根。茎直立,直径达1cm,无毛或被蛛丝状毛。基生叶有长柄,可达70cm,柄基部稍扩大而抱茎;叶片大形,长与宽可达30cm,常状分裂,裂片再作掌状裂,小裂片羽裂或边缘有缺刻状锯齿,两面有脱落性毛,表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淡;茎中部叶有短柄;上部叶小,常状深裂,有扩大抱茎的短柄。花序伞房状,总花梗长,无苞叶,被密短卷毛;头状花序2-8个,直径可达10cm;总苞宽钟状,长20-24mm,密被短毛;总苞片1层,约10个左右,宽长圆形,先羰尖;舌状花1层,约10个,舌片长约4-5 cm,宽约8mm,黄色;筒状花多数,长约2cm。瘦果圆柱形,长9mm,有纵条纹;冠毛红褐色,长约1cm。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本品根含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阔叶千里光碱(platyphylline),新蜂斗菜烯碱(neopetasitenine),呋喃并佛术烷-6β,10β-二醇(furanoeremophilane-6β,10β-diol),10β-羟基-6β-甲氢基-呋喃并佛术烷(10β-hydroxy-6β-methoxy-furanoere-mophilane),10β-羟基呋喃并佛术烷-6β-醇-2′ξ-甲基丁酸酯(10β-hy4droxyfuranoeremophilan-6β-y1-2′ξ-methylbutanoate)。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解毒消肿。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毒蛇咬伤;痈疖;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植物名实图考》:"望江南生分宜山麓、田塍,丛生,一茎一叶,叶如蓖麻而大,多花叉,深锯齿,糙绿有微毛。抽葶发叉,开黄花如长瓣细菊花;绿蒂长半寸许,如万寿菊。野花大朵,此为硕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风箱树花

    《中药大辞典》:风箱树花药材名称风箱树花拼音Fēnɡ Xiānɡ Shù Huā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风箱树的花序。夏季采集,晒干。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收敛

  • 南五味子叶

    药材名称南五味子叶拼音Nán Wǔ Wèi Zǐ Yè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木兰科植物长梗南五味子的叶。全年可采。功能主治①《福建民间草药》:"治痈疽背疮,

  • 青皮

    《中国药典》:青皮药材名称青皮拼音Qīnɡ Pí英文名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VIRIDE别名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 松节油

    《中国药典》:松节油药材名称松节油英文名OLEUM TEREBINTHINAE来源本品为松科松属数种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清液体;臭特异;久贮或暴露空

  • 露蜂房

    《中药大辞典》:露蜂房药材名称露蜂房拼音Lù Fēnɡ Fánɡ别名蜂肠(《本经》),革蜂窠(《雷公炮炙论》),百穿、蜂剿(《别录》),大黄蜂窠(《蜀本草》),紫金沙(《圣济总录》

  • 假稻

    药材名称假稻拼音Jiǎ Dào别名水游草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假稻的全草。春、夏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80厘米。秆下部伏卧而上部斜升直立,节处生多数分枝的须根,并密生倒毛。叶

  • 獭皮毛

    《中药大辞典》:獭皮毛药材名称獭皮毛拼音Tǎ Pí Máo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皮毛。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水癊病,煮汁服。"摘录《中药大辞典

  • 石龙刍

    《中药大辞典》:石龙刍药材名称石龙刍拼音Shí Lónɡ Chú别名龙须、草续断、龙珠(《本经》),龙蒭、龙鬓、龙木、草毒、龙华,悬菟(《吴普本草》),龙须草、缙云草(崔

  • 水玉簪

    药材名称水玉簪拼音Shuǐ Yù Zān别名青竹、草莲来源药材基源:为水玉簪科植物水玉簪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rmannia distith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 黑芝

    药材名称黑芝拼音Hēi Zhī别名玄芝、黑云芝、假灵芝出处本品以“黑芝”之名始载于《本经》。《别录》云:“黑芝生常山。”而《新修本草》对五芝产地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