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戎盐

戎盐

药材名称戎盐

拼音Rónɡ Yán

别名胡盐(《别录》),秃登盐、阴土盐(《唐本草》),石盐、寒盐、冰石(《石药尔雅》),羌盐(《日华子本草》),青盐(《本草图经》),岩盐(《地质矿物学大辞典》),大青盐(《中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全年可采,一般多在6~8月间进行,自盐湖中取出,晒干。

原形态等轴晶系。晶体通常为立方体,集合体成疏松或致密的晶粒状和块状,晶面特具漏斗状之阶梯凹。纯净的石盐为无色透明或白色,但常染成各种颜色,如灰色(染色质常为泥质油点)、黄色(氢氧化铁)、红色(无水氧化铁)、褐色或黑色(有机质)等,有时有蓝色斑点不均匀地分布在其中。条痕为白色。玻璃光泽,稍受风化的表面为脂肪光泽。解理完全。断口呈贝壳状。硬度2.5。比重2.1~2.6。性脆。有咸味。具吸湿性,易溶于水。

产于炎热干燥地区的盐湖和海滨浅水泻湖中。常与其他盐矿、石膏以及砂岩、粘土等伴生于沉积岩中。

生境分部主产青海盐湖中,其他如陕西、山东、安徽、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亦产。

性状为正方形或不规则多棱形,直径1~2厘米。青白色至暗白色,半透明,多数颗粒均有小形孔洞1至数个,孔洞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质硬,可砸碎,断面洁净而光亮。气微,味咸。以纯净、色青者为佳。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钠盐与氯化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炮制拣净杂质,簸净灰沙。

性味咸,寒,

①《别录》:"味咸,寒,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平。"

③《本草衍义》:"甘,咸。"

归经入心、肾、膀胱经。

①《本草衍义》:"入肾。"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经。"

③《长沙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主治凉血,明目。治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痛,风眼烂弦,牙痛。

①《本经》:"主明目、目痛,益气,坚筋骨。"

②《本草经集注》:"解斑猫、芫青毒。"

③《别录》:"主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

④《日华子木草》:"助水脏,益梢气,除五脏症结,心腹积聚痛,疮疥癣等。"

⑤《本草衍义》:"功在却血。治目中瘀赤涩昏。"

⑥《纲目》:"功同食盐。"

⑦《本草备要》:"坚骨固齿,明日乌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分;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揩牙或水化漱口,洗目。

注意水肿忌服。

得配本草》:"呕吐者禁用。"

复方①治远年风赤眼肿痛:青盐、硇砂、石胆各一分。上药用醋浆水一小盏:于瓷器中浸,日中曝之,候其药着于瓷器四畔,干刮取如粟米大,夜卧时着眼两眦,不过三、四度。(《圣惠方》)

②治风眼烂弦:戎盐化水点之。(《普济方》)

③治风热牙痛:青盐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盐至干,炒研,日用揩牙。(《唐瑶经验方》)

④治肾虚齿痛:戎盐一分,地骨皮一两,细辛半两,生地黄(切,焙)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十余沸,去滓热煠,日三。(《圣济总录》戎盐汤)

⑤治浸淫疮:戎盐二分,大黄四分,闾茹一分。上三味捣散,以酒和敷疮上,日三。(《古今录验方》戎盐散)

⑥治痔疮漏疮:白矾四两,青盐四两。为末,猪尿脬一个盛之,阴干。每服五钱,空心温水下。(《赵氏经验方》)

⑦治小便不利: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茯苓戎盐汤)

⑧治遗尿:戎盐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蒲黄一两。白矾三分(烧令汁尽),龙骨一两,鹿角胶二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煎枣汤调下二钱。(《圣惠方》戎盐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荷叶蒂

    《中药大辞典》:荷叶蒂药材名称荷叶蒂拼音Hé Yè Dì别名荷鼻(《本草拾遗》),莲蒂(《岭南采药录》)。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基部。7~9月采取荷叶,将

  • 黄山鳞毛蕨根

    药材名称黄山鳞毛蕨根拼音Huánɡ Shān Lín Máo Jué Gēn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黄山鳞毛蕨的根茎。原形态黄山鳞毛蕨,又名:

  • 楠木

    药材名称楠木拼音Nán Mù别名楠材(《别录》)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樟科植物楠木的木材及枝叶。全年可采。原形态楠木,又名:楠树(任防《述异记》),雅楠、桢楠。常绿乔木,高达30米

  • 云实

    《全国中草药汇编》:云实药材名称云实拼音Yún Shí别名百鸟不停、老虎刺尖、到钩刺、黄牛刺、马豆、牛王刺、药王子来源为豆科云实属植物云实Caesalpinis scpiaria

  • 药材名称蛏拼音Chēnɡ别名缢蛏来源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竹蛏科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以肉入药。生境分部沿海地区。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补虚,利水,解毒。水肿

  • 巴豆油

    《中药大辞典》:巴豆油药材名称巴豆油拼音Bā Dòu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态详"巴豆"条。性状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有粘稠

  • 虎杖

    《中国药典》:虎杖药材名称虎杖拼音Hǔ Zhànɡ英文名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来源本品为蓼科

  • 九香虫

    《中国药典》:九香虫药材名称九香虫拼音Jiǔ Xiānɡ Chónɡ英文名ASPONGOPUS来源本品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的干燥体。11月

  • 山棯叶

    药材名称山棯叶拼音Shān Shěn Yè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叶。全年可采。性味甘,平。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平。"②《本草求原》:&q

  • 山刺柏

    《中药大辞典》:山刺柏药材名称山刺柏拼音Shān Cì Bǎi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柏科植物刺柏的根或果实。根,秋冬采收。果实,成熟时采收。原形态刺柏,又名:刺松、短柏木、杉柏。常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