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胡芦巴

胡芦巴

药材名称胡芦巴

拼音Hú Lú Bā

别名葫芦巴(侯宁极《药谱》),苦豆(《饮膳正要》),芦巴(《本草原始》),胡巴(《本草求真》),季豆(《东北药植志》),小木夏、香豆子(《新疆中草药手册》)。

出处《嘉佑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种子。秋季种子成熟后采收全草,打下种子,除净杂质,晒干。

原形态胡芦巴,又名:芸香草(《盛京通志》),香草、苦草、苦朵菜、香苜蓿

一年生草本,高40~50厘米。茎丛生,几光滑或被稀疏柔毛。3出复叶,小叶卵状长卵圆形或宽披针形,长1.2~3厘米,宽1~1.5厘米,近先端有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柔毛,小叶柄长1~2毫米,总柄长6~12毫米;托叶与叶柄连合,狭卵形,先端急尖。花无梗,1~2朵腋生:萼筒状,萼齿5,披针形,比花冠短-半,外被长柔毛;花冠蝶形,初为白色,后渐变淡黄色,基部微带紫晕,旗瓣长圆形,先端具缺刻,基部尖楔形,龙骨瓣偏匙形,长仅旗瓣的1/3,翼瓣耳形,雄蕊10,2体;子房无柄,柱头顶生。荚果细长圆筒状,长6~11厘米,宽0.5厘米左右,被柔毛,并具网脉,先端有长尖。种子棕色,长约4毫米。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以及新疆等地有栽培。主产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云南、陕西和东北等地亦产。

性状种子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2毫米。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平滑。两面各具一条深斜沟,两条斜沟相接处可见种脐与珠孔。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纵切面可见内有一圈胚乳,用水浸后胚乳呈粘液状,子叶略不对称,呈淡黄色,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横切面胚乳占面积较大,子叶2片,呈长圆形,一端有圆形的胚根。气微,粉碎时有特异的香气,味淡微苦。以个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龙胆宁碱、番木瓜碱、胆碱、胡芦巴碱等生物碱,皂甙元主要是薯蓣皂甙元、雅姆皂甙元和少量芰脱皂甙元、痕量替告皂甙元。尚分离出牡荆素、牡荆素-7-葡萄糖甙、荭草素或异荭草素的阿拉伯糖甙、黄酮的葡萄鼠李糖二糖甙,槲皮素、木犀草素等黄酮类。

种子的一般组成为:水分10.30%、灰分3.15%、脂肪7.61%、总蛋白16.97%、总糖3.68%、纤维素6.4%、半纤维素11.98%。脂肪油中固体脂肪酸92.9%、挥发性脂肪酸1.5%、不皂化成分0.9%;卵磷脂6.25%、植物甾醇0.5露。脂肪酸中主要是亚油酸和棕榈酸,并有少量油酸及亚麻酸。蛋白质中核蛋白55%。总糖中主要是半乳糖配甘露聚糖,还含维生素B1-320微克%。

叶含抗坏血酸约43毫克%。全草还富含钙、铁、胡萝卜素等。

药理作用胡芦巴碱一般认为无药理作用;但也有人报告它在神经肌肉标本上,能降低神经的时值,对肌肉的时值则为先降低后增加。种子的油中有催乳成分,此成分不含碘、氮、硫,无任何性激素样作用,去油后的种子含50%的不易消化的粘胶,故有某些致泻作用。种子还有轻度的驱肠线虫作用。

炮制胡芦巴: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晒干。盐炒胡芦巴:取净胡芦巴加盐水喷洒拌匀,稍闷,微炒至发响,呈黄色,取出放凉。(每胡芦巴100斤,用食盐2.5斤,适量清水化开)

《纲目》:"胡芦巴,凡入药淘净,以酒浸一宿,晒干,蒸熟,成炒过用。"

性味苦,温。

①《珍珠囊》:"苦。"

②《饮膳正要》:"味苦,温,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苦辛,气温。"

归经入肾、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膀胱二经。"

②《玉楸药解》:"入足阳明胃、足少阴肾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④《本草便读》:"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补肾阳,祛寒湿。治寒疝,腹胁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

①《嘉佑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气。"

②《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③《国药的药理学》:"为滋养强精药,用子阴痿、遗精及早泄。"

④《四川中药志》:"治寒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品汇精要》:"妊妇勿服。"

②《本草汇言》:"肾脏有郁火内热者,宜斟酌。"

③《本草从新》:"相火炽盛,阴血亏少者禁之。"

贮藏置干燥处。

复方①治膀胱气:胡芦巴、茴香子、桃仁(麸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谓下,与丸于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本草衍义》)

②治小肠气攻刺:葫芦巴(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茴香炒紫,用热酒沃,盖定,取酒调下。(《仁斋直指方》葫芦巴散)

③治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气,奔豚气,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葫芦巴(炒)一斤,吴茱萸(汤洗十次,炒)十两,川楝子(炒)一斤二两,大巴戟(去心,炒)、川乌(炮,去皮、脐)各六两,茴香(淘去土,炒)十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吞下;小儿五丸,茴香汤下。(《局方》葫芦巴丸)

④治肾脏虚冷,腹胁胀满:葫芦巴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硫黄(研)各三分。上三味,捣研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盐汤下。(《圣济总录葫芦巴丸)

⑤治一切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步无力:葫芦巴四两(浸一宿),破故纸四两(炒香)。上为细末,用大木瓜一枚,切顶去穰,填药在内,以满为度,复用顶盖之,用竹签签定,蒸熟取出,烂研,用前件填不尽药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葫芦巴丸)

⑥治气攻头痛:葫芦巴(炒)、荆三棱(酒浸,焙)各半两,干姜(炮)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生姜汤或温酒调服,不拘时候。(《济生方葫芦巴散)

各家论述①《纲目》:"胡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张子和《儒门事亲》云,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即胡芦巴,频频不缺,不周岁而目中微痛,如虫行入眦,渐明而愈。按此亦因其益命门之功,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是也。"

②《本草求真》:"葫芦巴,苦温纯阳,亦能入肾补命门,……。功与仙茅附子硫黄恍惚相似,然其力则终逊于附子硫黄,故补火仍须兼以附、硫、茴香吴茱萸等药同投,方能有效。"

③《本草正义》:"胡芦巴,乃温养下焦,疏泄寒气之药,后人以治疝瘕、脚气等证,必系真阳式微,水寒气滞者为宜,苟挟温邪,即为大忌。"

临床应用用于防治高山反应:将苦豆叶晒干研粉,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约2克。㈠预防用,每人2丸,开水冲服;观察62人,服药后未出现反应者21人,仍出现反应者41人。㈡治疗用,1日剂量8~12克,连服3天;观察108人,总有效率为28.4%;服药后有15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但均轻微,改为饭后服用或停服一顿后即消失。本品对改善单个一、二项症状较明显,如睡眠情况服药后改善者占68.5%;由此推想苦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对脉搏、呼吸改变不大。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柘耳

    药材名称柘耳拼音Zhè ěr别名柘黄出处《纲目》来源为寄生于柘树上的木耳。原形态植物形态参见"木耳"条。功能主治治肺痈咳嗽,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柘耳一两研末,糊丸如

  • 东方荚果蕨

    药材名称东方荚果蕨拼音Dōnɡ Fānɡ Jiá Guǒ Jué别名大叶蕨、马来巴来源药材基源:为球子蕨科植物东方荚果蕨的根茎或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tteuccia orientalis(H

  • 蒸饼

    药材名称蒸饼拼音Zhēnɡ Bǐnɡ别名馒头饼(《肘后方》)。出处《纲目》来源为小麦面和以酵糟的加工制成品。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归经《本草撮要》:"入足太阴、

  • 鹈鹕脂油

    《中药大辞典》:鹈鹕脂油药材名称鹈鹕脂油拼音Tí Hú Zhī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鹈鹕科动物斑嘴鹈鹕的脂肪所熬之油。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鹈鹕嘴"条

  • 大酸浆草

    药材名称大酸浆草拼音Dà Suān Jiānɡ Cǎo别名大酸酸、草麻黄、土麻黄、土大黄、川滇酸模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戟叶酸模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mex hastatus D. D

  • 泽芹

    药材名称泽芹拼音Zé Qín来源伞形科泽芹Sium suave Walt.,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华东。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散风寒,止头痛,降血压。主治感冒头痛,高血压。用法用量4~5钱。摘

  • 橄榄根

    药材名称橄榄根拼音Gǎn Lǎn Gēn别名白榄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arium album

  • 马陆

    《中药大辞典》:马陆药材名称马陆拼音Mǎ Lù别名蛟(《庄子》),百足(《本经》),马蚿、蛆蟝、马蚰(《方言》),马蠲(《说文》),秦渠(《淮南子》高诱注),飞蚿虫(李当之《药录》),马轴(

  • 藤子甘草

    药材名称藤子甘草拼音Ténɡ Zǐ Gān Cǎo别名土甘草、鸡血藤(《广西药植名录》),美丽相思子(《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豆科植物毛果鱼藤的藤或根。全年可采

  • 蓬蘽

    《中药大辞典》:蓬蘽药材名称蓬蘽拼音Pénɡ Lěi别名陵蘽、阴蘽(《别录》),割田藨(《纲目,),寒藨(《医林纂要》)。出处《本经》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灰白毛莓的果实。秋季果熟时采收。性味甘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