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

《中药大辞典》:蚶

药材名称

拼音Hān

别名魁陆(《尔雅》),魁蛤、复累、瓦屋子(《说文》),蚶子(《岭表录异》),伏老(《本草图经》),血蚶、毛蛤(《山东中药》)。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毛蚶等蚶子的。春、秋采捕。

原形态①魁蚶

贝壳2片,坚厚,呈斜卵圆形,极膨胀,合抱近于球形。壳长约8厘米,宽约6厘米。壳顶稍接近,背部两侧略呈钝角;腹缘圆,前端短,后端延伸。放射肋宽,平滑整齐,约42~48条,无明显的结节。壳面白色,被棕色外皮及细毛;壳内面白色,近顶部略灰色。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当的突齿。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由两端向中央渐细密。外套痕与闭壳肌痕均显明,前闭壳肌痕较小,近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方形。外套边缘厚,有褶襞,外侧具有与边齿相当的刻纹。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②泥蚶

贝壳较小,卵圆形。长约4.5厘米,宽约4厘米。壳顶间距离较远,放射肋18~20条,由断续的粒状突起构成。铰合齿约40枚。

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亦有养殖。

③毛蚶(《本草求原》)

贝壳较短而宽,呈长卵形。两壳通常不等,右壳较小,背侧两端略具棱角。壳表放射肋30~34条,肋上有小结节,左壳上较显明,外面被有带毛的壳皮,铰合齿约50枚。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以上几种动物的贝壳(瓦楞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魁蚶肉含水分82.04%、粗蛋白质15.79%、粗脂肪0.45%、灰分1.72%、糖原1.067%。每100克含维生素A元400国际单位,B1-200微克,B2-200微克,尼克酸2.5毫克,C-10毫克。

性味甘,温。

①《别录》:"昧甘,平,无毒。"

②《食疔本草》:"寒。"

③《品汇精要》:"味咸,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补血,温中,健胃。治血虚瘙痹,胃痛,消化不良,下痢脓血。

①《别录》:"主瘙痹泄痢,便脓血。"

②《食疗本草》:"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

③《本草拾遗》:"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

④《四声本草》:"温中消食,起阳。"

⑤《日华子本草》:"益血色。"

⑥《医林纂要》:"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注意随息居饮食谱》:"湿热盛者忌之。"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蚶,味甘,气温,性亦无毒。《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矣,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蚶

药材名称

拼音Hān

英文名blood clam

别名魁陆、魁蛤、复累、瓦屋子、蚶子、伏老、血蚶、毛蛤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毛蚶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apharca inflata(Reeve)2.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3.Scapharca subcrenata

采收和储藏:捕得后,洗净,沸水略煮,去壳取肉用。

原形态1.魁蚶,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m,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良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2.泥蚶,贝壳卵圆形,极坚厚,壳长43mm左右,高36mm左右,两壳相当膨胀,宽度略小于高度。两壳顶间的距离较远,壳表放射肋发达,共18-21条,肋上具有极显着的断续颗粒状结节,此结节在壳边缘部分不甚明显,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40个。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近方形。

3.毛蚶,贝壳长卵圆形,质坚厚,壳长54mm左右,高46mm左右,两壳极膨胀,宽为高的3/4-4/5,右壳比左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有棱角,壳顶稍偏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中等。壳表放射肋30-35条,肋凸较密,呈方形小结节,左壳上较明显。壳表面被有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外皮常易磨损脱落,使壳面常有白色。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齿和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50个,中间小而密;两侧大而疏。前闭壳肌痕小略呈马蹄形,后闭壳肌痕为卵圆形。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2.生活于潮湿带中、下区软泥海滩,潜栖泥内深约70mm。

3.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4-20m的泥沙质海底,喜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2.我国广布于沿海。

3.我国广布于沿海,尤以渤海湾产量最大。

化学成分魁蚶肉含水分82.04%、粗蛋白质15.79%、粗脂肪0.45%、灰分1.72%、糖原1.067%。每100g含维生素A元400国际单位,B1200μg, B2200μg,尼克酸2.5mg,C10mg。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温中健胃。主痿痹;胃痛;消化不良;下痢脓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

注意不可多食;内有湿热者慎服。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蚶,味甘,气温,性亦无毒。《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矣,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也。

2.《别录》:主痿痹泄痢,便脓血。

3.《食疗本草》: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

4.《本草拾遗》: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

5.《四声本草》:温中消食,起阳。

6.《日华子本草》:益血色。

7.《医林纂要》: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浙皖粗筒苣苔

    药材名称浙皖粗筒苣苔别名华东佛、肚苣苔、岩青菜来源苦苣苔科浙皖粗筒苣苔Briggsia chienii Chu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安徽。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解毒,祛风,活血,消肿毒。主治小

  • 槐叶

    《中药大辞典》:槐叶药材名称槐叶拼音Huái Yè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叶片。春、夏采收,晒干。化学成分含芸香甙痕量~4.48%(一说6.4%)。性味①《日华子本草》:

  • 掌叶榕

    药材名称掌叶榕拼音Zhǎnɡ Yè Rónɡ别名粗叶榕、佛掌榕、大叶牛奶子来源桑科榕属植物掌叶榕Ficus simplicissima Lour. var. hirta (Vahl

  • 四叶葎

    药材名称四叶葎拼音Sì Yè Lǜ别名四叶七、小锯锯藤、红蛇儿、天良草、蛇舌癀、四棱香草来源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四叶葎Galium bungei Stend.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鲜

  • 白丁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丁香药材名称白丁香拼音Bái Dīnɡ Xiānɡ别名麻雀粪、家雀粪、树麻雀来源雀形目文鸟科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L.),以粪便入药。山麻雀Passe

  • 大叶狼豆柴

    药材名称大叶狼豆柴拼音Dà Yè Lánɡ Dòu Chái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梯氏木蓝的根。夏、秋采收。原形态小灌木,高1~2米;嫩枝有短

  • 庵 (艹闾)

    药材名称庵 (艹闾)拼音ān ( Cǎo Lǘ )英文名all-grass of keiske Wormwood别名庵(艹闾)草、庵 (艹闾)篙、淹 (艹闾)、覆(艹闾)、臭篙、庵蒿出处出自《神农本草

  • 山辛夷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辛夷药材名称山辛夷拼音Shān Xīn Yí别名羊皮袋、皮袋香、山栀子来源木兰科山辛夷Michelia yunnanensis Franch. ex Finet et

  • 九里根

    药材名称九里根拼音Jiǔ Lǐ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星毛金锦香的根或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beckia siddimensis Craib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根,洗净切片晒干。果熟

  • 楠藤

    药材名称楠藤拼音Nán Ténɡ别名大茶根、大洋藤、玉叶金花、胶鸟藤、大白纸扇、火烧藤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楠藤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saenda erosa Champ.采收和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