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金樱根

金樱根

《中药大辞典》:金樱根

药材名称金樱根

拼音Jīn Yīnɡ Gēn

别名金樱蔃、脱骨丹(《生草药性备要》)。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根皮。8月至翌年2月,挖出,洗净,切断,晒干。

性状根呈圆柱形,略扭曲,表面紫黑色,有纵直条纹;木栓层呈片状,可以剥下。断面木部占大部分,呈明显的放射状;皮部棕红色。质坚硬,体重。无臭。

化学成分根皮含丰富的鞣质。

性味酸涩,平。

①《日华子本草》:"平,无毒。"

②《纲目》:"酸涩,平,无毒。"

③《陆川本草》:"甘,平,微涩。"

④《重庆草药》:"味甘酸,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固精涩肠。治滑精,遗尿,痢疾泄泻,崩漏带下,子宫脱垂,痔疾,烫伤。

①《日华子本草》:"治寸白虫,金樱根,锉,二两,入糯米三十粒。水二升,煎五合,空心服,须臾泻下;又,金樱根皮,炒,止泻血及崩中带下。"

②《纲目》:"止滑痢,煎醋服化骨哽。"

③《生草药性备要》:"旺血,理痰火,洗疳疔,痔疮。"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红崩白带,月经不调,并治遗精。"

⑤《岭南采药录》:"内伤吐血,和猪精肉煎服。止牙痛可含漱少许。"

⑥《陆川本草》:"治烫伤,风湿骨痛,子宫下垂,敷疮疖。"

⑦《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涩精气,敛喘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遗精:金樱子根二两,五味子三钱。和猪精肉煮服之。(《岭南草药志》)

②治小儿遗尿:金樱子根五钱至一两,鸡蛋一枚。同煮,去渣,连蛋带汤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泄泻:金樱根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妇女崩漏:金樱根二、三两,猪瘦肉四两。加水同炖,去渣,服汤及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⑤治子宫脱垂:金樱子根四两,加水煎熬四至五小时,去渣取汁,临睡前加甜酒或三花酒二至四两冲服。(《广东中医》4(12):490,1959)

⑥治胃痛:㈠金樱子根第二层皮四两,煎服或捣汁用开水冲作茶饮。(《岭南草药志》)

金樱子根四两,白银香根四两,苦楝子根四两。共研末,每服一钱,开水冲服。(《岭南草药志》)

⑦治腰脊酸痛,风湿关节痛:金樱根一两和猪蹄子或猪脊髓炖服。(《闽东本草》)

⑧治小儿脱肛:金樱根一至二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⑨治汤火伤:金樱根洗净,去表面粗皮,取二层皮切碎,加糯米少许,同擂烂,再加适量清水,放入锅内煮沸,过滤,待冷,用鸭毛蘸药汁搽涂患处,日二、三次。(《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⑩治跌打损伤:金樱子根一两,过江龙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⑾治下肢流火屡发:金樱根三两,水煎,取汤煮鸡蛋三个,加入冰糖一两溶化,饭前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⑿治疖毒初起:金樱子根磨成浆糊状涂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子宫脱垂

金樱子根4~6两,加水800毫升,煎至300~400毫升,凉后加酒2两,睡前顿服,隔日1次。治疗320例,其中Ⅲ度122人,痊愈54人,(占44%),转为Ⅰ度31人,转为Ⅱ度26人,无效11人;Ⅱ度119人,痊愈77人(占64.7%),转为1度37人,无效5人。治程中仅部分病人对酒有轻度反应如头晕、恶心、出汗等,短时间即可消失。

②治疗烧灼伤

取鲜根水煎,去渣后浓缩成半流浸膏,按4:1的比例再加入花生油,高压消毒备用;或用干根1斤,加水没过药面2~3寸,煎成浓汁1.5~2.0斤。用于涂敷创面,每日4~5次。共治180例,均愈。有1例Ⅰ~Ⅱ度烧伤、面积35%的患者,涂药后5~8天即脱痴愈合。

③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鲜根洗净切碎水煎。每斤药根加水2斤浓缩成1斤,然后加红糖2两,冷却后用纱布过滤。1岁以下10毫升,2~5岁15毫升,6~8岁20毫升,11~15岁40毫升,15岁以上80~100毫升,日服1次。

④治疗急性阑尾炎

金樱子根5钱,大血藤1两,加水煎成200毫升为1日量,两次分服。治疗急性阑尾炎瘀滞型32例,有一定效果。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金樱根

药材名称金樱根

拼音Jīn Yīnɡ Gēn

英文名Root of Cherokee Rose

别名金樱蔃、脱骨丹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laevigata Michx.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挖取根部,除去幼根。

原形态金樱子常绿攀援灌木,高达5m。茎无毛,有钩状皮刺和刺毛。羽状复叶,叶柄和叶轴具小皮刺和刺毛;托叶披针形,与叶柄分离,早落。小叶革质,通常3,稀5,椭圆状卵形或披针状卵形,长2.5-7cm,宽1.5-4.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细齿状锯齿,无毛,有光泽。花单生于侧枝顶端,花梗和萼筒外面均密被刺毛;萼片5;花瓣5;白色直径5-9cm;雄蕊多数,心皮多数,柱头聚生于花托口。果实倒卵形,长2-4cm,紫褐色,外面密被刺毛。花期4-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600m的向阳的山野、田边、溪畔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为厚约1cm斜片或长3-4cm短段,直径1-3.5cm。表面暗棕红色至红褐色,有细纵条纹,外皮(木栓层)略浮离,可片状剥落。切段面棕色,具明显的放射状纹理。质坚实,难折断。气无,味涩微甘。

化学成分根皮富含鞣质(tannin)。

性味酸涩;甘;平;无毒

归经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止血敛疮,祛内活血,止痛,杀虫。主滑精;遗尿;痢疾;泄泻;咳血;便血;崩漏;带下;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疡;烫伤;牙痛;胃痛;蛔虫症;诸骨哽喉;乳糜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2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治寸白虫,金樱根,锉,二两,入糯米三十粒。水二升,煎五合,空心服,须臾泻下;又,金樱根皮、炒,止泻血及崩中带下。

2.《本草纲目》:止滑痢,煎醋服化骨哽。

3.《生草药性备要》:旺血,理痰火,洗疳疔,痔疮。

4.《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红崩白带,月经不调,并治遗精。

5.《岭南采药录》:内伤吐血,和猪精肉煎服。止牙痛可含漱少许。

6.《陆川本草》:治烫伤,风湿骨痛,子宫下垂,敷疮疖。

7.《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涩精气,敛喘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田菁

    药材名称田菁拼音Tián Jīnɡ别名小野蚂蚱豆、牙喊撒[傣语]来源豆科田菁Sesbania Cannabina (Retz.)Pers.,以叶、种子入药。生境分部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

  • 白地紫菀

    药材名称白地紫菀拼音Bái Dì Zǐ Wǎn别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白叶不翻、小一支箭、白头翁(《云南中草药选》)。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

  • 琼枝

    药材名称琼枝拼音Qiónɡ Zhī别名石华、石花菜、石花、海菜、草珊瑚出处琼枝原名“石花菜”,始载于《日用本草》。1.《纲目》云:“石花菜生南海沙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有红、白二色,枝上有细齿。以

  • 防风草

    药材名称防风草拼音Fánɡ Fēnɡ Cǎo别名落马衣、假紫苏、马衣叶(《生草药性备要》),稀莶草、土防风(《岭南采药录》),四方茎、臭草(《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苏头、鸭儿蔑(《陆川本草》

  • 地浆

    《中药大辞典》:地浆药材名称地浆拼音Dì Jiānɡ别名土浆(陶弘景),地浆水(《会约医镜》)。出处《本草经集注》制法掘黄土地作坎,深约二尺许,灌水,搅混,俟其沉淀,取上面清液,即为地浆水。

  • 豆角柴

    《中药大辞典》:豆角柴药材名称豆角柴拼音Dòu Jiǎo Chái出处《贵州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西南杭子梢的根。夏、秋采收。原形态灌木,高1~3米。小枝有棱,被贴生绢毛。3出复叶;

  • 红大戟

    《中国药典》:红大戟药材名称红大戟拼音Hónɡ Dà Jǐ英文名RADIX KNOXIAE别名红牙大戟、红牙戟、紫大戟、广大戟、南大戟、将军草、野黄萝卜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K

  • 乌柳

    药材名称乌柳拼音Wū Liǔ别名乌柳根、小红柳来源杨柳科乌柳Salix microstachya Turcz.,以侧根及须根入药。生境分部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

  • 鹿耳翎

    《中药大辞典》:鹿耳翎药材名称鹿耳翎拼音Lù ěr Línɡ别名鹿耳苓、鹿耳草(《生草药性备要》),八十缺、毛六猬、六角瓣、六什头、六毒草,八楞风、八面风、蜡达草、六十瓣、六角心、

  • 山绿茶

    药材名称山绿茶拼音Shān Lǜ Chá英文名leaf of Hainan Holly别名海南冬青。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海南冬青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ex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