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锥螺厣

锥螺厣

药材名称锥螺厣

拼音Zhuī Luó Yǎn

英文名prick snail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锥螺科动物棒锥螺及笋锥螺的厣。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urritella bacillum Kiener2.Turritella terebr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退潮后于沙滩上掘沙捕取。用沸水烫死后,取厣,晒干。

原形态1.棒锥螺,贝壳尖锥形,质坚,一般壳高108-132mm,宽约为高的1/5。螺层20-23层,每层高、宽度增长均匀。壳面微凸,缝合线深,呈沟状,壳顶尖细,螺旋部很高,约为体螺层的5倍。每一螺层表面有螺肋5-7条。肋间还杂有微细肋纹,体螺层上有螺肋9条。壳表黄褐色或紫褐色。生长线明显,有时形成褶襞,壳口近圆形,壳内面具有与壳表螺肋相应的沟纹,外唇薄,易破损,内唇较坚。厣角质,圆而质,圆而薄,易破碎,粟色。核位于中央。

2.笋锥螺,贝壳长尖锥形,质稍薄,尚坚,一般壳高145-168mm,宽约为高的1/5,螺层28-29层,壳顶尖细,极易断裂,缝合线深凹。螺层中部稍膨胀,每一螺层表面通常有螺肋5-6条,在体螺层约为11条,第2条间还具细肋。壳表黄褐色或淡灰紫色,生长线较稀,近边缘常形成细的纵褶。壳口近圆形,内面紫褐色。外唇薄,锐利;内唇略厚,上端染有紫色。厣角质与上种相同。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40m深的泥沙质或软泥质海底。

2.生活于10-40m深的泥沙质海底。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南沿海。

2.为福建以南沿海羽见种。

性状性状鉴别,厣为类圆形有薄片,红棕色至棕褐色,表面有环纹。角质,坚韧。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壳主含碳酸钙。厣主要由胶蛋白组成,含蛋白质80%以上,还含10余种氨基酸。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主结膜炎

用法用量内服:焙干研粉,3-9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三面刀

    药材名称三面刀拼音Sān Miàn Dāo别名金丝三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帽辫七(《陕西草药》),开喉箭、茶七(《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金龟草的根茎。秋季采

  • 稻槎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稻槎菜药材名称稻槎菜来源菊科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部沿海及中南各省区,西至四川等省。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消痈解

  • 刺瓜

    药材名称刺瓜别名乳蚕、小刺瓜、野苦瓜来源萝藦科牛皮消属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Cyathella corymbosa (Wight) Tsiang et Zh

  • 海南虎皮楠

    药材名称海南虎皮楠来源交让木科海南虎皮楠Daphniphyllum paxianum Rosenth.,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江西、广东、广西。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治感冒发热

  • 黑葡萄液汁

    《中药大辞典》:黑葡萄液汁药材名称黑葡萄液汁拼音Hēi Pú Tɑo Yè Zhī别名野葡萄出处《陕西草药》来源为葡萄科植物复叶葡萄幼枝所流出之液汁。除冬季外均可采收,将幼枝切成小

  • 构树

    药材名称构树拼音Gòu Shù别名楮实子、楮树、沙纸树、谷木、谷浆树来源桑科楮属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以乳液、根皮、树皮、叶

  • 蔓生百部

    药材名称蔓生百部拼音Màn Shēnɡ Bǎi Bù英文名Japanese Stemona Root别名药虱药来源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Bl.)Mi

  • 翻白柴

    《中药大辞典》:翻白柴药材名称翻白柴拼音Fān Bái Chái别名木帚子(《中国树木分类学》),柳叶栒子(《经济植物手册》),把把柴(《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蔷

  • 红茴香根

    《中药大辞典》:红茴香根药材名称红茴香根拼音Hónɡ Huí Xiānɡ Gēn别名老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八角脚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木

  • 无花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无花果药材名称无花果拼音Wú Huā Guǒ别名文先果、奶浆果、树地瓜、映日果、明目果、密果来源为桑科榕属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 L.的果实,其根及叶也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