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方剂>二气丹

二气丹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处方硝石、硫磺,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银器内文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碾细,用糯米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处方硫黄(细研)、肉桂(去皮.为末),各一分;干姜(炮.为末)、朱砂(研为衣),各二钱;附子(一枚大者.炮.去皮.脐.为末)半两。上

炮制并研匀,用细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助阳消阴,正气温中。治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脐腹,胀满刺痛,泄利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泠,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痢,少气羸困,一切虚寒痼冷,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煎艾盐汤放冷下,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处方硫黄(细研)肉桂(去皮,为末)各0.3克干姜(炮,为末)朱砂(研,为末)各6克附子(炮,去皮、脐,为末)15克

制法上药研匀,用细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助阳消阴,正气温中。主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脐腹胀满刺痛,泄利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冷;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痢,少气羸困,一切虚寒痼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煎艾盐汤放冷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重订严氏济生方》: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处方消石硫黄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以文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皖痞闷,或头痛恶心。

用法用量每服40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时侯。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宣明论》卷十一: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别名二气丸

处方大黄4两(别为末,醋1升,慢火熬成膏子),当归2两,白芍2两。

制法上为末,以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月水不调,断绝不产,面黄肌瘦,恒不思美食,经闭脉数涩,左右强弱不调者。

用法用量二气丸(《济阴纲目》卷二)。本方方名,原作“二气汤”,与剂型不符,据《医方类聚》改。

如月水不通,加入干漆3钱(炒焦用),没药半两,硇砂3钱(研),官桂2钱,斑蝥3钱(去头足,炒热用,生用则吐泻)。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热瘀不清,经血暗耗,故经脉闭遏,月事不行焉。当归养既耗之血,白芍敛热伤之阴,大黄净汁,熬膏入药,丸服。醋以引之入肝,饮以漱之和胃,使热化血荣,则冲任蓄泄有权,何患经闭不通乎!

摘录《宣明论》卷十一

《鸡峰》卷十三: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别名二气丸

处方硫黄水银各等分。

制法慢火结砂子,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虚冷。阴阳痞隔、吐逆,粥药不下。

用法用量二气丸(《鸡峰》卷三十)。

摘录《鸡峰》卷十三

古今医鉴》卷十一引丁平溪方: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处方舶上硫黄1两(熔化,倾入水中,如此7次),朱砂1两,官桂1两,干姜(炮)1两,大附子(面包煨,去皮)5钱,鹿茸2两(酥炙),麝香1钱。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盐汤送下。如虚劳发热,先以四物汤4钱,小柴胡6钱,合和煎服,后用十全大补汤。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引丁平溪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处方丹砂1两,雄黄1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瓦合子1只,入药在内,先用赤石脂封口,后捣纸筋泥固济,阴干;每次用粗瓷碗1日盛药合子,又用阴干浮萍草3两拥定,更以1瓷碗覆之,内外用纸筋泥固济,亦候阴干。然后于地上掘1小坑,坐定碗足令稳,用炭半秤,簇定顶上,煅令通赤,去火候冷,取药细研;又用天南星半两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取瓦盆1只,盛水半盆,以竹筛子安盆上摊药,日内晒干。

功能主治壮元气,驻颜色,破久冷。主诸虚证。

用法用量每日空心以井花水吞下1丸。服此药1料尽后,过3-2月方可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处方硫黄(细研)1分,肉桂(去皮,为末)1分,干姜(炮,为末)2钱,朱砂(研,为衣)2钱,附子(1枚大者,炮,去皮脐,为末)半两。

制法上为末,细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助阳消阴,正气温中。主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脐腹胀满刺痛,泄利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痢,少气羸困,一切虚寒痼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煎艾盐汤放冷送下。

摘录《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济生》卷三:二气丹

药方名称二气丹

别名二至丹

处方消石硫黄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所致的头痛、恶心、脘痞、呕吐、泄泻、霍乱厥逆,以及尸厥证。亦由脏气相刑,或与外邪相忤,故气郁不行,闭于经络,诸脉伏逆,昏不知人。因吊丧问病,入庙登家,卒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腹中雷鸣。

用法用量二至丹(《医略六书》卷二十四)。

各家论述1.《医学入门》:消石气寒为阴,硫黄气热为阳,以二气理二气也。

2.《医略六书》:阴阳交错,痞膈于中,二气不相接续统运,故吐泻不止,手足厥逆焉。消石飞升,能升阳气以消溶逆气;硫黄发育,能壮真火以统运真阳。煅过,丸服,使阳气运而阴翳消,则二气调顺,而阴阳无交错之虞,何患厥逆吐泻不瘳哉!此拯阳奠阴之剂,为阴阳二气不相统接之专方。

摘录《济生》卷三

猜你喜欢

  • 参苏饮子

    《普济方》卷三九五:参苏饮子药方名称参苏饮子处方人参(去芦)白术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苏叶 干木瓜香薷叶厚朴(去皮,姜制)半夏曲 白扁豆(炒)陈橘红各等分制法上药锉散。功能主治主小儿伏热吐泻,虚烦

  • 加减大橘皮煎丸

    药方名称加减大橘皮煎丸处方鹿茸(爁去毛,酥炙)2两,茯神(去木)2两,菟丝子(淘净,酒浸,研成饼)2两,大附子(炮,去皮脐)2两,山茱萸(去枝核),沉香(不见火),巴戟(去心),丁香(不见火),人参(

  • 归芍二陈汤

    药方名称归芍二陈汤处方当归1钱,白芍1钱(炒),广皮1钱,茯苓1钱,炙甘草5分,法制半夏3钱。功能主治痰饮呕恶,风寒咳嗽;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吃生冷,饮酒过多,脾胃不和。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大枣

  • 金铃泻肝汤

    药方名称金铃泻肝汤处方川楝子5钱(捣),生明乳香4钱,生明没药4钱,三棱3钱,莪术3钱,甘草1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胁下焮疼。用法用量口服。各家论述刘河间有金铃子散,即楝子之核与玄胡索等分,为末服之

  • 脏连丸

    《中国药典》:脏连丸药方名称脏连丸处方黄连25g黄芩150g地黄75g赤芍50g当归50g槐角100g槐花75g荆芥穗50g地榆炭75g阿胶50g性状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

  • 茅君散

    药方名称茅君散处方偷蜜珊瑚(即甘草)3两,赤伯淡(即厚朴)3两,茅君宝筵(即苍术)5两,陈贵老(即陈皮)3两。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湿毒疳疮。用法用量外用。摘录《走马急疳真方》

  • 蜀漆散

    药方名称蜀漆散处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制法上三味,杵为数。功能主治助阳,祛痰,截疟。治牝疟,寒多热少者。用法用量来发前以浆水调服3克,临发时服6克。温疟,加蜀漆4克。备注方中蜀漆祛痰

  • 豆豉汤

    药方名称豆豉汤处方好豆豉1碗。制法用清油半盏,拌豉捣烂。功能主治春夏月树木墙间,有一等杂色毛虫极毒,凡人触着者,则放小毛入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入骨,其初则皮肉微痒,以渐生痛,经十数日,痒在外而痛在内

  • 宁肺生化汤

    药方名称宁肺生化汤处方川芎3克,当归6克,杏仁10粒,知母1.8克,甘草1.2克,炙干姜1.2克,桔梗1.2克。功能主治养血温肺。主外感风寒。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灵验良方汇编》卷

  • 参耆保元汤

    药方名称参耆保元汤处方人参1钱,黄耆2钱,甘草5分(初热生用,出定炙用),官桂3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气虚痘疹。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糯米1撮,水煎,入人乳温服。各家论述参、耆、甘草性味甘温,专补中气之